方城县
地名由来: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始设方城县,明洪武初并入裕州,1913年设县,因方城山得名;春秋楚文王以缯关为中心修长城设关塞,称为方城,因其基础为方形得名,秦汉把关塞及长城所在的长山称方城山。
方城普严寺
2023年4月,方城县被确定为2023年河南省肉羊大县培育县。
2023年1月,方城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2022年8月,方城县入围2021年度中国县级政府政务诚信综合水平百强县。
2022年1月,方城县入选河南省双拥模范城(县、区)。
2021年9月,方城县被命名为2021-202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1年7月,水利部公布方城县为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方城县人口数量为87.4万人,位列南阳市各县市区常住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河南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名第27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74位。
+查看更多方城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东经112°38′~113°24′,北纬33°04′~33°37′。东邻舞钢区、泌阳县,南接社旗县、宛城区,西连南召县,北依鲁山县、叶县,县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
境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1公里,地处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五条分界线上,方城垭口是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在相接处因盆缘山地凹陷所形成的独特缺口,自东北向南逐渐敞开,成为全国著名的九大隘口之一。因此,素有“五界一口”之称。方城自古为北通中原,南控荆湘,东出齐鲁,西连“三秦”的战略要地,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从方城垭口顺流而过,形成“一渠清水向北流”的壮丽景观。
素称“五界一口”,处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分界线上,东北部是全国九大隘口之一的方城缺口。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7%、22%、31%。境内有河流70余条,年均气温14.4℃,年均日照2092小时,年均降水量为803.9毫米,无霜期220天。
历史沿革:
春秋属楚。
秦置阳城县,以地处方城山之南而得名。
西汉改堵(音zhě)阳县,因地处堵水(今三里河)之北而得名。
均属南阳郡。
东汉、三国魏因之。
南朝宋改赭阳县。
北魏置方城县,属襄城郡。
隋属淯阳郡。
唐属唐州。
宋因之。
金泰和八年(1208)置裕州,以县属州。
元、明、清沿用。
1913年废州为方城县,属豫南道。
1914年改属汝阳道。
1927年直属河南省。
1932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南阳专区。
1969年属南阳地区。
1994年属南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