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汉长城

联合创作 · 2023-08-06

长城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工程,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它包含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长城,具有特殊历史文化价值,1987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文物普查资料显示,瓜州境内保存有汉长城遗址183.5公里,包括长城墙体、城堡、关隘、烽火台等遗迹,沿线分布关堡7处,单体建筑57座,相关遗存12处,共计147处文物点。2006年瓜州县汉长城及沿线烽燧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此瓜州境内汉长城遗址得到较好保护管理。

文化

文化特点

汉长城实为中国军事及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已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

建筑特点

瓜州汉长城是汉长城其中的一段,该段汉长城由墙体、关堡、单体建筑及其他与长城相关遗存组成。墙体长183.5千米,多为土筑,夯层厚0.09~0.14米,材质有黄(砂)土、砂砾土、胡杨枝、红柳、芦苇等,构筑方式或用黄土、或用红柳和砂砾土、或用胡杨枝和砂砾土逐层夯筑。墙体底宽5~10米,顶宽0.4~3米,高0.3~2.5米。堡7座,均位于长城墙体内侧,系黄(砂)土、砂砾土分层夯筑,夯层厚~0.11米。堡内无建筑遗存,地表散存大量灰陶片和灰炭文化层堆积等。单体建筑57座,其中敌台6座、烽火台51座。单体建筑平面多呈圆形,部分呈矩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剖面主要呈不规则形,部分呈梯形。单体建筑多数构筑方式不明,个别夹有红柳或芨芨草,可见构筑方式主要为黄土夯筑,夯层厚0.08~0.31米,少数为土坯砌筑,土坯长37~45厘米,宽18~29厘米,厚7~19厘米。个别单体建筑有铺舍,周围有燧体和壕沟。长城沿线还有房址2处、窑址9处、戍卒墓群1处。

历史

建筑历史

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据史料记载,汉代长城修筑于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元狩二年)。当时北方的匈奴势力强大,常侵犯河西一带,劫掠财粮牲畜,骚扰汉民农耕。为使边疆安宁,汉武帝多次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进行西征。打败匈奴后,他开始向河西迁徙汉族居民,然后进行农业开发,紧接着在这里驻扎军队,修筑长城,以阻止匈奴再次入侵。因此,汉代长城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次进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见证。这也为此后在新疆建立西域都护府、畅通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

文物保护

2020年11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本段长城由墙体、关堡、单体建筑及其他与长城相关遗存组成。墙体长183.5千米,多为土筑,夯层厚0.09~0.14米,材质有黄(砂)土、砂砾土、胡杨枝、红柳、芦苇等,构筑方式或用黄土、或用红柳和砂砾土、或用胡杨枝和砂砾土逐层夯筑。墙体底宽5~10米,顶宽0.4~3米,高0.3~2.5米。堡7座,均位于长城墙体内侧,系黄(砂)土、砂砾土分层夯筑,夯层厚~0.11米。堡内无建筑遗存,地表散存大量灰陶片和灰炭文化层堆积等。单体建筑57座,其中敌台6座、烽火台51座。单体建筑平面多呈圆形,部分呈矩形,少数呈不规则形,剖面主要呈不规则形,部分呈梯形。单体建筑多数构筑方式不明,个别夹有红柳或芨芨草,可见构筑方式主要为黄土夯筑,夯层厚0.08~0.31米,少数为土坯砌筑,土坯长37~45厘米,宽18~29厘米,厚7~19厘米。个别单体建筑有铺舍,周围有燧体和壕沟。长城沿线还有房址2处、窑址9处、戍卒墓群1处。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