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城

联合创作 · 2023-07-22 12:02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其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自然环境

气候条件

徽州古城属于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

人文历史

历史发展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建歙县,属会稽郡。

西汉武帝大狩二年(前121年)属丹阳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属新安郡。

南朝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属新宁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歙县并入海宁县,隶属婺州,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隶属歙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天宝元年(742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

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三年(1914年)6月,属芜湖道。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三十四年(1945年)9月,皖南行署撤销,歙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后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5月13日属徽州专区。

1949年10月,属徽州专区。

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

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

1974年,属徽州地区。

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区改设黄山市,歙县隶属黄山市。

保护措施

2008年,歙县委托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修编了《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徽州府衙历史街区、斗山街历史街区、渔梁历史街区和鲍家庄历史街区作为名城保护的重点,其后又编制了《历史文化名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子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歙县徽州府衙历史地段保护修建性详细规划》予以保护古城。

2016年9月,根据安徽省旅游局《关于做好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歙县徽州古城景区积极开展旅游产业监测中心建设工作。

2016年10月18日,歙县颁布《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这一地方法规,于11月21日施行,使歙县徽州古城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文化价值

徽州古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文物遗存众多,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徽州府衙、东谯楼、南谯楼、斗山街、徽园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的三百余幢古民居,是展示和体现徽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徽州古城内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景点

独立景点总述

徽州古城位于安徽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公里。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

其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其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

徽园

徽园,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在原徽州府衙一带修建的仿古旅游区。是集牌坊、古民居、祠堂“徽州”三绝”,融砖雕、木雕、石雕“徽州三雕”精髓。

其位于古城闹区,南连中和街,北接徽州路,占地2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

其不是通常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中国仅此一例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

南谯楼

南谯楼,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

南谯楼为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阙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1997年,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并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

徽州府衙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其内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xiè]组群,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徽商大宅院

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是将散落在歙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具有徽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按照“复原”的原则,整体搬进了西园。

大宅院内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多达14000多处。整座古建筑群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等于一体,为组合式的宅第群体,有宅第26座、房屋数百间、天井36个、柱子1580根。其内建多座反映徽文化的博物馆,如徽派建筑历史博物馆、徽州雕刻精品馆、徽州民俗馆、徽州历代名人馆等。

渔梁街

渔梁街,属国家历史文化名街,唐朝乾元二年(759年)形成街市,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当时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被称为“徽商之源”。

整条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1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街可见,排列井然,称之为江南第一水街。

渔梁古坝

渔梁古坝位于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是新安江上游古代拦河坝,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了。它横截练江,使坝上水势平坦,坝下激流奔腾。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这条老街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可下到渔梁坝。

渔梁古坝是古徽州昌盛数百年的水路码头、交通要津,保持着古代街衢[qú]、水埠和码头的风貌。

斗山街

斗山街因依靠斗山得名,为文化历史名城一级保护区。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

斗山街街长300多米,建于明清时期,街内的徽派建筑的主要以许、汪、杨、王四大家宅为主要代表,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等古徽商的群居地。

陶行知纪念馆

陶行知纪念馆位于城内中和街,新建部份与老馆衔接,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仿徽派建筑。为陶行知幼年就读之所,内陈有陶行知遗物和遗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纪念馆设东西两侧大门,东西两大门的馆名分别由胡耀邦、胡厥文题写。纪念馆大门用青灰色水磨砖砌。门厅正中设陶行知全身汉白玉坐像,二楼为展厅,陈列陶行知生平介绍和有关文献、实物,厅后为崇一学堂旧址。

新安碑园

新安碑园位于城西练江对岸,是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整个园林由真赏亭庭院、小天都庭院、两清堂庭院、披云小筑庭院等部分组成。

主要建筑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长达200余米的碑廊,廊内壁龛,外加护罩,用以陈列碑石。碑廊的延伸,有一道道古老的柱栏、望柱相伴,栏、柱上工致的雕刻,出于明万历年间名人的刀笔。二是“披云小筑”,是一幢三开间仿明清风格的平房,房前有庭,房后有院,内部的门窗式样、砖雕纹饰,显示出徽州古建筑的独特风格。三是“两清堂”,其堂名是由于这里藏有的两部碑帖《馀清斋帖》《清鉴堂帖》而得名。此外,假山、水池、亭榭、小桥点缀其间,花墙、漏窗、门洞相互通透。

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城西练江边,相传这里原是一个酒肆,唐代诗仙李白来歙访隐士许宣平不遇,曾在这里饮酒,后人为纪念李白,特将酒肆改名为“太白楼”。

太白楼始建于唐初隋末,房屋乃明清所重建。楼为二层二进建筑,面积两百余平方米。前进平面呈凸字形,中间突出,两翼收进,脊线稍低,两端封以马状墙,歇山顶,高瓴重檐,翘角昂起,鳌鱼腾尾。

楼檐下悬“太白楼”三字匾额。楼下正面三开间,原大门朝东迎向太平桥,后整修时给予封闭,沿江古道从左、右边门穿过。内墙上嵌有历代重修太白楼记事碑数方。照壁上方匾额“长天一勺”,意为天地虽广,勺水虽微,但运动变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时也表明李白怀才不遇,犹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画像,为客居沪上的歙人画家汪观清所绘。两侧楹联“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后楼为五开间,中三间为明堂,左右各一厢房。天井两侧回廊皆设楼梯。后楼顶部也是中间高,左右稍低,脊线参差错落。太白楼已辟为李白纪念堂,陈列有李白生平的书籍和各种古字画、古砚、古墨、古历、古屏风等上千件文物展品。

浏览 1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