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共 2091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18
历史沿革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开凿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分东西两段,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洛河和谷水入黄河,东段则是自荥阳汜水,引黄河后,循汴水,即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商丘是通济渠较重要的一部分。
隋唐大运河在商丘境内总长大约200千米,自西向东从睢县至永城的四县两区一市穿流而过。隋唐大运河商丘段在明代中期,因河道常年淤塞被废弃,后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而被掩埋于地下。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2007~2009年,商丘市考古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试发掘。
2011年7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商丘市文物局,对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进行考古发掘,共发掘了两次。
2013年3月5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公布时,大运河商丘南关段被正式命名为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
遗址特点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挖掘现场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跨大运河的南北两岸,南岸面积约16.8万平方米,北岸遗址面积约24.5万平方米,沿河岸东西长约150米,宽约52米,分为夯土结构和砖石结构两种,码头的表层是由料礓石、白灰等混合物夯筑而成的。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不同年代的土层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发现有隋、唐、宋三个时期的大堤遗存,最晚大堤废弃年代为明朝,中期大堤堆积厚,使用年代长,废弃于宋朝,早期大堤为青灰土筑成,是隋朝修建通济渠之前的旧河堤。大堤上仍有依稀可辨的行人脚印、动物蹄印和车辙印痕,大堤外还发现有古道路。据推断应该是北宋时期应天府(今南京)城南汴河的河市区和码头区。印证了史书关于大运河堤即当时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记载,真实反映了当时运河大堤及堤外道路作为官道交通的繁忙景象。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挖掘现场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北岸发现了一条排水沟,是用砖石砌筑而成的。西端发现有北宋“熙宁元宝”钱币、大量的宋代瓷片,还有青砖和房基等,专家由此判定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上层的年代应该是北宋时期。据考古专家分析,能如此完整地保存着汴河河岸最后使用时的形态,对于了解隋唐至北宋时期通济渠汴河段疏浚历史、河道变迁、河岸形态等信息有较大帮助。
文物遗存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文化层出土有砖块、瓦片、陶瓷残片、动物骨骼残块等遗物。瓷器、瓷片,多为北宋时期的,几乎涵盖了北宋时期的定窑、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多个窑口。此外,还有部分唐代瓷器、瓷片。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河岸夯土层中,发掘出一件通高和腹径均为60厘米的青瓷罐,罐口盖有一个黑釉瓷盘。
历史文化
相关记载
据《》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唐朝诗人在《隋堤柳》中记录了隋唐大运河开通之后,隋炀帝南巡时所见到的盛景。
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包括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元明清时期以北京、杭州为起始的京杭大运河和从宁波入海的浙东运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市。大运河的始建年代包括春秋、战国、汉代、隋唐、宋、元、明、清、近代,展现了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创建、隋唐至明清持续兴盛、近代衰落、现代逐步复兴的完整演进历程,前后历经2000余年,时间空间跨度之大世所罕见。
隋唐大运河、汴河
商丘段的这条“大运河”又称隋唐大运河、汴河,是中国隋代开始开凿的一条人工河,全长约2700千米,是当时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商丘段是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一段,主要依靠古睢水开挖,始于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水系,历经汉魏汴渠、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北宋汴河等历史时期,前后沿用1500余年。大运河在商丘市西起杞县与睢县交界处,沿途经过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县、夏邑县、永城市7个县(市、区),东南与安徽省濉溪县相接,全长199.7千米,大多埋藏于地下。
所获荣誉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研究价值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宋州睢阳城(今商丘)就是依靠着大运河逐渐繁荣起来的。进一步探索睢水故道,将获得商丘考古的重大新突破,对于研究商丘城市变迁、交通航运兴盛、商业文化繁荣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叶园村的大郭庄、武庄自然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运河商丘南关码头遗址,路程约9.1千米,用时约1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