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城区
地名由来:因城区形似鲤鱼得名鲤城(鲤鱼城);据《泉州府志》载:府治中有衙城,外有子城,又外有罗城,有翼城;又以形似故名鲤城。
清净寺
泉州府文庙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
清净寺
2022年,鲤城区GDP总量为538.9亿,位列2022年泉州各县市区GDP排行榜第9位。
2022年12月,鲤城区被认定为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2021年12月,2021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名单出炉,鲤城区位列第100位。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鲤城区人口数量为39.61万人,位列泉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位,位列福建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42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368位。
2021年3月,鲤城区上榜2016-2020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总结评估优秀名单。
2019年11月,生态环境部授予鲤城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16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鲤城区“国家生态市、县、区”称号。
+查看更多鲤城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鲤城区是泉州市中心城区之一,因古城形似鲤鱼得名,历史上习惯称“泉州”,位于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东、北邻丰泽区,西、北毗南安市,西、南与晋江市交界。陆域面积53.74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鲤城区常住人口为396112人。
1300多年来,鲤城区一直是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城区并逐步发展为“梯航万国、商船辐辏”的港口城市。
鲤城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是福建、泉州的文化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宗教人文艺术瑰宝荟萃,素有“海滨邹鲁”、“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美誉。区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珍贵文化史迹林立,拥有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承天寺、李贽故居、朱熹遗迹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拍胸舞等珍贵的古老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鲤城区又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全区现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33万人。
历史沿革:
唐朝初期属武荣州南安县。
唐久视元年(700年),武荣州治所迁徙今域。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今域属泉州南安县。
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今域属晋江县,县治设今鲤城老城区。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属泉州路总管府录事司。
明洪武二年(1369年),录事司罢,今域复属泉州府晋江县。
清代沿之。
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兴泉省,省治设今域。
1928年,晋江划分为6区;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兴泉省,省治设今域。
不久,事变失败,还属福建省晋江县。
1934年10月,实行保甲制度,1935年8月,晋江县调整为4个区;1940年6月,撤销联保,区以下设乡镇;1944年,晋江县取消区建制,压缩整编乡镇,全县划为24个乡镇,今域属温陵镇(辖29保)及四维乡大部。
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区和城郊8个乡设立泉州市(县级)。
1955年3月,市区设立4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9月划入南安县丰州区的锦田、华星、延陵、金浦等大队,与原市郊的乡合并,成立江南乡,10月改为人民公社。
1960年3月,从江南公社划出延陵、新步、石霞、笋浯、笋江等5个大队,成立满堂红农场。
1961年1月,满堂红农场改为满堂红公社。
1984年7月取消人民公社,实行乡建制;同年10月,满堂红乡改为镇建制,定名为浮桥镇。
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设立泉州市(省辖地级市),原泉州市(县级市)建制改设为鲤城区(俗称大鲤城),隶属泉州市。
1991年10月,江南乡改为镇建制。
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泉州市鲤城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增设泉州市丰泽区和洛江区;鲤城区(俗称小鲤城)辖江南、浮桥2个镇及开元、鲤中、海滨、临江4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仅为原先的1/10。
2003年1月,省政府批准撤销鲤城区江南、浮桥2个镇建制,设立江南、浮桥2个街道办事处。
2006年9月,市政府批准鲤城区江南、浮桥街道的行政区划调整,增设金龙、常泰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