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水城及蓬莱阁

蓬莱水城及蓬莱阁

共 7596字,需浏览 16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北宋时期

宋、辽对峙期间,庆历二年(1042年),北宋政府在丹崖山内侧,顺势围以防卫栅栏。由海边向南延伸,又折向东转北,再回到海滨,筑起马蹄形口门朝东的沙堤围子,中间是画河流人的海湾构成水寨式港口,因港内停泊外形酷似刀鱼的战船而得名为“刀鱼寨”。以刀鱼寨的落成为标志,登州港的港口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天然的港湾变成了人工的港口,繁华的商港逐渐变成了军港。“刀鱼寨”为后来“备倭城”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蓬莱阁始建。

明朝时期

明登州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登州升格为府,明政府在宋代“刀鱼寨”旧址处疏浚扩展,环筑土城。“北砌水门引海入城,名新开口。南设关禁,以稽往来。”在此设立了水军师府。永乐六年(1408年),在此设备倭都司府,称“备倭城”。因城内有海水俗称“水城”或“登州水城”。
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意图以朝鲜为踏板进而入侵中国,北部海防形势骤然紧张。明朝政府在派兵入朝作战的同时,也加强了山东的海防力量,在登州地区屯聚重兵,并且设立山东海防总兵官,命李承勋担任。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李承勋又对蓬莱水城做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水城的土城墙改为砖石结构,并在东、西、北三面增筑敌台,又在水门东、西两侧居高临下各修建一处炮台,添置了两尊巨型铁炮,呈犄角之势,控制附近海面,增强了威慑力,蓬莱水城真正成了军事要塞。

清朝以后

至清朝初期,对水城进行了多次修缮,增加炮台、战船等设施,登州水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军事要塞,用以停泊战船、补充给养、训练水师、出哨巡洋和抗击外敌。
民国二年(1913年)1月,民国政府取消府、州建置,各地实行省、道、县三级政区制。4月,废登州府,“登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退出历史舞台。“登州港”之名称,也随之消失。从此,蓬莱水城取代登州港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蓬莱水城南门振扬门原城楼已圮,20世纪80年代末重修。

建筑特点

建筑布局

蓬莱水城内外建有码头、平浪台、防浪坝、水师营地、灯楼、炮台、敌台、水闸、护城河等军事设施,形成了严密的海上防御体系。
蓬莱阁建筑区主要由吕祖殿、蓬莱阁、三清殿、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蓬莱阁雄居丹崖之顶,两侧有观澜亭、宾日楼、避风亭、卧碑亭、姜公祠等建筑。阁西侧有避风亭及田横山。田横山又称登州岬,是黄、渤海分界线的南端起点。新建有田横山文化公园、田横栈道、黄渤海分界坐标等景点。避风亭又名海市。
蓬莱阁东侧是卧碑亭和苏公祠。祠为纪念苏轼而修,内有石刻像一幅,诗文刻石满壁。祠东还有宾日楼、普照楼和观澜亭,是观海和看日出的好地方。阁后有仙人桥,传为八仙过海处。蓬莱阁东侧前部为白云宫。其主体建筑是三清殿。正殿内有三尊神像。三清殿东为吕祖殿。弥陀寺在南部山下,是一独立建筑。
蓬莱水城及蓬莱阁周边

建筑形制

主要建筑

振扬门

振扬门
门楼为两层阁楼,是蓬莱水城的南门。坐北朝南,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1987年修复。门洞拱顶,宽3米,高5.3米,进深13.75米,门洞上方嵌"振扬门"匾额,字为手笔。门楼为两层阁楼,外观三层飞檐(俗称"三滴水"),屋面开山,覆琉璃瓦,脊置六兽,檐角下系风钤。门楼四周为明廊。一层底面与城墙齐高,南北明廊外侧为城堞;二层重檐,明廊柱间有木栏环绕。振扬门两侧各修复城墙约50米,门前建有5000平方米广场。自1989年始,每年的蓬莱经贸恳谈会开幕式都在此举行。1991年世界旅游日在登州古庆典活动亦在此举行迎宾仪式。

水城城墙

蓬莱水城城墙外观
城墙绕小海因地就势修筑,顶宽8米。高度不一,东城墙长720米,西城墙长850米,南城墙长370米,北城墙长300米,周长约2200米,面积约270000平方米。蓬莱水城南门振扬门、北门水门保存良好,东城墙北段保存基本完好,南段部分墙基压在民居下,南城墙东段修复83米,西城墙北段保存良好,北城墙保存完好,附设垛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城仅设2门,北曰水门,又名天桥口,位于城东北隅,与大海相通,为船只出入口,块石砌筑。城的南门曰振扬门,俗称土门,位于城东南隅,与陆地相通,拱券门洞,以砖石砌筑,门道宽3米,进深13.75米,残高5.3米,为明代遗存。

小海

远眺小海
小海位于水城内,系一内海,面积7万平方米,约占水城总面积的1/4。小海原为画河入海口,隋、唐时期为登州商港。据史料记载,其时小海"帆樯林立,笙歌达旦",极之隆盛,是当时中国四大通商口岸之一。宋代,小海兼军用,停泊作战用的快船"刀鱼舡"。明洪武九年(1376年)筑水城时形成小海。小海南宽北窄,中设石拱桥(登瀛桥)以贯东西。桥西端北侧立有蓬莱水城清淤碑,碑文系书法家欧阳中石所书。小海海岸石砌,供舟船停靠。小海北端转折向东,再折向北,经水门(俗称"关门口")与大海相通。水门宽3米,清代曾设包铁叶木栅式水闸,可上下移动。水门上方架有铁桥,俗称"关门口天桥"。水门南筑有平浪台,迎着水门。

登瀛桥

登瀛桥位于古船博物馆正门西小海之上,贯通小海东西,为五孔拱式混凝土结构,桥面及桥栏皆为花岗岩质地,桥长60米,宽9米,高4米,横卧海上。登瀛桥是临蓬莱阁的必经之路,桥东为人间登州,桥西为仙境"瀛洲",来宾过此桥便由人间登州登临了仙境瀛洲。其址旧有木吊桥,后改为可移性铁桥,1995年因年久失修改建,始成今日规模。

水师府

水师府
水师府为二进式院落,位于蓬莱水城之内。每进有正厅和东西厢房各一,且有回廊相联结。正厅、厢房皆单檐,琉璃瓦覆面,脊置六兽,皆有前明廊连于回廊。正厅屋面开山,厢房屋面歇山。整个纪念馆展厅内容以展现民族英雄戚继光保国卫民、戎马一生为主线。

备倭都司府

备倭都司府
始建于明初,是明代海防军事指挥官衙建筑,也是以备倭为主题的明代建筑群。现修复的建筑群是在原址上按照明代的规制复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988平方米。
备倭都司府因循了中国传统前朝后寝建筑模式,建筑群分东、中、西三路,沿中轴对称布局。中路纵向构成五进院落,依次为仪门、大堂、二堂、官邸和上房。东西两路有寅宾馆、庙宇、后花园等附属建筑。备倭都司府内部陈列有明代军事装备、兵书等。

太平楼

太平楼
太平楼位于水城东北角平浪台上,有太平楼、戚继光塑像、点将台、涌月亭、平浪宫等景点。太平楼位于平浪台中部,坐北朝南,双层结构建筑,屋面开山,四角飞檐,脊置六兽,四周有明廊,门上方悬有“太平楼”匾额,为书法家乃正所书,门两侧明柱上阴刻楹联:“岸隐潮声连古戍,天回春意满芳州”。戚继光塑像位于太平楼南侧,水泥质地,高4米,表现戚继光身着戎装。

铁炮和炮台

蓬莱炮台
蓬莱水城仍保存有3门清朝道光年间铸造的铁炮。这3门铁炮连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六千斤蓬莱大铁炮均为山东巡抚托浑布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筹办山东海防时铸造,它们是鸦片战争期间山东海防建设的重要历史文物,是晚清时期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御外来入侵的历史见证。

古船博物馆

蓬莱古船博物馆
建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水城及蓬莱阁内,建筑面积7276平方米,展陈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一亿元。蓬莱古船博物馆是一座以古登州港及其出土古船为主题,集收藏、研究、展示、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

蓬莱阁

蓬莱阁主阁
位于天后宫西北丹崖绝顶,为双层木结构楼阁建筑,建于宋嘉祐六年(1061年),与齐名。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前方各筑偏房、耳房,对称分布。耳房亦做门厅,有道路联结偏房及登阁石阶。阁前两耳房北山墙下均立有清代碑刻,共三方,系嘉庆、道光和光绪年间修葺蓬莱阁及其附属建筑竣工后立下的纪念性碑刻。其中西耳房北面东而立的道光《重修登州蓬莱阁记》碑高2.3米,文以行体大字书就。西耳房内西壁嵌有"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万里澄波"、"仙阁凌空"、"神山现市"、"狮洞烟云"、"渔梁歌钓"、"铜井金波"、"漏天滴润"等蓬莱十大景刻石十方,均为清代之物。西偏房内存有历代碑刻十余块,如《登州天桥闸口捐康挑沙记》碑、《英公祖判盐案记》碑、《重修蓬莱阁记》碑、《修登郡西道路记》碑、豫大公祖重修蓬莱阁下城垣及苏公祠宇碑、刘邑侯德政碑及长白英文书法刻石等。
蓬莱阁底层长14.8米,进深9.65米,四面回廊,明柱十六根。正门上方悬"蓬莱阁"巨匾,为清代书法家手迹。室内粉壁上原有历代遗留的诗文、题字、绘画,今皆不存,现辟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览蓬莱阁摄影资料展览室"。蓬莱阁二层长13.75米,进深8.55米,四面回廊,明柱十六支,木栅格扶栏,北、东、西侧木屏风。二层阁门南向,门外额书"碧海春融",内额书"神州胜境"。室内木质梁柱彩绘"蓬莱十大景"、"八仙图"、"风竹图"等图案。蓬莱阁底层北墙外壁嵌有"碧海清风"、"海不扬波"、"寰海镜清"刻石三方。期间,日舰炮击蓬莱,弹中"海不扬波"刻石,"不"字受损。

龙王宫

龙王宫原位于丹崖极顶(今蓬莱阁址),建于唐贞观年间。宋嘉祐六年(1061年)建蓬莱阁时移于今址,元中统和明洪武、万历、崇祯年间均曾修葺。1984年重修。龙王宫由南向北依次布局,有正门、前殿、两厢、正殿、后殿,三进院落,庙宇式建筑,占地2117平方米。前殿内东西各塑海中护法一尊,东为定海神,西为靖海神,各持法宝,威风凛凛。正殿东西长12.69米,南北进深10.08米。殿中设高台神龛,内塑东海龙王敖广金身坐像,两侧塑有八名站官,由南而北,东为巡海夜叉、千里眼、电母、雷公,西为赶鱼郎、顺风耳、风婆、雨神。后殿为龙王寝宫,亦有明廊。殿内亦设高台神龛,内塑龙王及左右嫔妃金身坐像;殿内东西两侧各塑四名侍女。旧有龙王木雕像及步辇、仪仗,今不存。

吕祖殿

吕祖殿位于宾日楼南,坐北朝南布局,由重门、正殿和东西两庑组成,皆为庙宇式建筑,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倡建。正殿为三开间硬山结构,北壁与宾日楼联体,长9.04米,进深8.05米。殿内设高台神龛,中祀吕岩(吕洞宾)坐像,左右侍立药童和柳树精。

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丹崖仙境牌楼后东门内院落北端,祀道教始祖元始天尊(亦称天宝君)、灵宝天尊(亦称太上道君)、道德天尊(亦称太上老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隆庆、万历年间重修,主建筑为前殿、正殿,庙宇建筑。前殿长10.90米,进深6.85米,外廊明柱4支,殿内金柱4支,两侧塑守门神像,左为哼将陈奇,右为哈将郑伦。正殿长13.53米,进深10.10米,外帘龙垂莲,殿内金柱14支,正中塑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尊神像。

避风亭

避风亭位于蓬莱阁西部,轩亭建筑,原址为海市亭,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前已建。亭内壁嵌刻石25方,其中有明代袁可立观海市诗,董其昌代书。另有清代施闰章、孔继涑手迹。

宾日楼

宾日楼亦称望日楼,位于苏公祠东邻,为八角十六柱双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建筑。裨海本《东坡志林》有"与同僚饮酒日宾楼上"的记载,据此揣度,此楼宋已有之。楼体八棱,南侧与吕祖殿联为一体。底层外侧明廊,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二层周匝开圆窗八扇,眼界极阔,可观八面景致,纳八面来风,有"日出扶桑"之景。

普照楼

普照楼又名灯楼,位于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之上,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时为夜间行船导航用的标灯。1958年重修,为三层砖木结构,占地25平方米,楼体六棱,楼顶斗拱,内设扶梯盘旋而上。顶层木构,六柱支撑如亭状,周匝木扶栏。现为蓬莱阁古建筑群重要建筑之一,它与宾日楼、吕祖殿等共同组成仙境蓬莱的特征性标志。

观澜亭

观澜亭吕祖殿东庑南端,清光绪三年(1877年)建,有亭相连,旧志称"望海亭",凭栏观海,一望无际,故得名"观澜亭"。临之可眺水城全貌和海滨一线景致。值秋高气爽之夜,于此可见"晚潮新月"之景。

田横山

田横山
位于丹崖山西侧,山东半岛最北端,亦称“登州岬”,又因其位于山东半岛极北端,故又名“老北山”。它与旅顺老铁山灯塔的连线即为黄渤海分界线,因此具有“一册分二海”的独特地理位置。田横山岩石赭红,山阴受浪涛冲刷,岩破古穿,怪石嶙峋。
田横山海拔72米,东北西三面悬崖陡峭,形势险峻。山阳因受浪涛冲刷,岩破石穿,怪石嶙峋,鬼斧神工,形态各异,有八仙石、卧牛石等石景。田横山为秦末齐王田横屯兵处,明清两代设有炮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击伤日舰,皆存有遗址。还增建了文化公园、跨海索道、栈道等景点。

历史文化

书法石刻

蓬莱阁自建成雏形后,历代文人骚客来此挥书泼墨,留下墨宝。在蓬莱阁主阁的阁底正门悬挂的横匾“蓬莱阁”,是清代书法家的手迹。主阁后面间隔不远有避风亭和卧碑亭内,也各有书法刻石。避风亭内有刻石25方,其中9方是曾任军事首脑的《观海市》诗,字是明朝书法家董其昌写的。卧碑亭里的横卧石碑则因留有宋代苏轼的手迹,卧碑正面刻的行草《题吴道子画》,背面刻的是苏轼的正楷《登州海市》。
众多墨宝中,有两处别有典故。一处是蓬莱阁主阁后壁上的“海不扬波”,其中“不”字是后来补上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山东巡抚兼办海防。当有一天他登上蓬莱阁时,望着大海,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海不扬波”四个字。1894年,爆发,战火蔓延至蓬莱。1895年1月18日,日舰炮击蓬莱,一发炮弹(碰巧是哑弹)击中了“不”字,于是“海不扬波”成了“海扬波”。
另一处是蓬莱阁东侧的“碧海丹心”石刻,这是爱国将领的手迹。1939年5月,正值最为艰苦的时候,冯玉祥与国民党元老李烈钧等人同游蓬莱。李烈钧对冯玉祥说:“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寄希望于你们身上了。”冯玉祥对蒋介石当局的做法不满,但又不能明说,只得苦笑。之后,李烈钧挥毫写下对联:“攻挫若石,同具丹心扶;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让冯玉祥题横幅。冯玉祥提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他忠心报国的情怀。

渔民文化

与蓬莱“仙境”相呼应,蓬莱阁这一古建筑群中供奉了三组“神仙”塑像。第一组是东海龙王敖广的龙王宫;第二组是林默的天后宫;第三组是以为首的“八仙人”聚居的蓬莱阁大殿。这三组“神仙”均与“大海”密切相关,其摆置和解说中包含了许多当地独具特色的渔民文化。
龙王宫正殿,东海龙王在正中,分列两旁的是他的八位站官。这八位站官的名字为“巡海夜叉、赶鱼郎、千里眼、顺风耳、雷公、电母、风婆婆、雨神”,龙王宫中还曾设有龙王的木雕像和龙王出行时的步辇和仪仗,是人们为了天旱求雨而用的。蓬莱门路中的天后宫与众不同的有两点:其一,这里供奉的天后在世界华人圈中几乎都被尊称为“”,唯独这里习惯称之为“海神娘娘”;其二,这里天后宫的陪神极为特别,由四海龙王给天后当站官。
如果说供奉“东海龙王”和“海神娘娘”体现了蓬莱渔民祈求风平浪静捕鱼丰、无灾无难保平安的现实心理,那么蓬莱门路的主阁中供奉的“八位仙人”则体现了他们渴望征服自然、超越自然的浪漫幻想。主阁内有一张古旧的八仙桌,桌旁塑有八位“神仙”,合称八仙。

价值意义

国防意义

蓬莱水城自古就有“京津门户”、“渤海锁钥”之称,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政局多变、战乱频繁的岁月里,蓬莱水城曾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水军基地,发挥着抵御外侮、保卫海疆的重要作用。
自明初登州卫设立之后,蓬莱水城的军事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因防倭患,立帅府于此,水城亦被称为备倭城。水城的主要设施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海港设施,包括防浪堤、水门、平浪台、码头等;二是防御性设施,包括城墙、炮台、敌台、水门、护城河、营房、指挥所等。这两部分设施构成了一个进退自如的海上军事防御体系。

对外交流

蓬莱水城的基础是古登州港,它是连接朝鲜半岛、日本群岛以及南出黄海、东海等海外交通的重要出港口,隋唐时期是北方东出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隋代,使节裴世清曾率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统一王朝派出的访日使团,从登州港出发,经朝鲜到达日本。唐朝时,朝鲜、新罗的遣唐使、日本的遣唐使及商人、留学生,多从登州登陆往返,由于来往人数多,登州境内出现新罗人居住的“新罗坊”和接入新罗人的“新罗所”等。为研究古代中国与古代日本、朝鲜半岛的交往提供支撑。宋《》记载“天架以前,使由登州入熙率以来,皆由明州,一言登州路有沙硝,不可行。”说明宋朝时登州港是宋、高丽间的主要海上通道。直到宋辽对峙时,登州港地位才略有下降。

保护措施

20世纪50至60年代,蓬莱水城被纳入文物保护范畴,主要是对部分城墙进行修复,同时对城内小海进行清淤。具体为1952年起,陆续修复水城东炮台以南部分的城墙。1956、1964年两次清理小海内沉积的淤泥。不过,对小海进行的清淤,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水城遗址,而是以生产为目的,因此从本质上来说,不能视为有目的的对水城的保护,但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小海水体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蓬莱水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得到提高,同时继续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蓬莱水城与蓬莱阁于1982年被共同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修复水城西城墙北段。1984年,蓬莱县人民政府组织力量对登州港湾进行清淤、修复,历3月余,清出淤泥19万立方米,疏浚水门外航道淤沙2万立方米,并重修吊桥、码头、防浪堤和港湾周围青石护坡。

旅游信息

位置

蓬莱水城位于蓬莱区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7°49’,东经120°45’,处于山东半岛最北端。这里在地质年代形成了西北面丹崖山、西南面紫荆山、南面庙山和东南高地环绕,北临大海的半封闭式的天然海湾。水城依源自庙山西侧的黑水与密水两河入海口修建。

门票

门票:通票140元(包括蓬莱阁、戚继光故里、水师府、古船博物馆、田横山、枪战城、全周影院和登州博物馆的门票)
开放时间:旺季(4月—10月):06:00—18:30淡季(11月—3月):07:00—17:00。

交通

浏览 8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