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鲁镇
地名由来:清雍正时在此地兴建鲁刹寺,光绪四年兴场,因为是新场,取寺名一鲁字,合为新鲁而得名。
" 四川省三台县新鲁镇位于三台县城西北部,地处浅丘,幅员57.09平方公里。镇辖3个办事处,2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75个经济合作社。总人口30778人,其中农业人口28497人,有耕地35781亩,其中水田16169亩,旱地19612亩,人均耕地1.16亩。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98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126万元,财政收入24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81元。
新鲁镇地理位置优越,镇中心集镇地势平坦,东距三台42公里,西至德阳60公里,南邻中江36公里,北达绵阳41公里。镇内交通方便,有芦(溪)金(石)、建(平)黎(曙)两条油路主干道交叉穿越全镇,镇到办事处路面全部建成油路,村道公路村村相连。镇内通讯快捷,已安装程控电话600余部,有19个村通电话,还建有移动、联通通讯网站各一个。镇内投资环境良好,镇中心集镇已扩展至1平方公里,鲁东、鲁西、鲁南三条主干道全部铺筑为水泥街面,新建日产水120吨的自来水厂一个,目前正着手规划新建农贸综合市场。镇内已创建为市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市级“双拥”模范镇、市级村民自治示范镇,社会政治稳定,治安秩序良好。镇内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全镇粮食总产值年均2000万公斤以上,人均占有粮食700公斤。油料年均总产200万公斤,生猪常年出栏25000头左右,小家禽年出栏35万只,水产品年产量可达40万公斤,是农副产品加工的重要原料基地,镇内劳动力资源充裕,全镇有农村劳动力18211个,年外输出劳动力可达7500人左右。为加快新鲁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党的-精神为指针,以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围绕开明、开放、务实,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县委县府“3个30万”工程和“工业70亿”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突出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着力培育一批种、养业示范典型和专业大户,带动和促进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高度重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力争引进3-5个上规模的私营企业。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实现新鲁的新跨越而不懈地努力。
历史沿革:
清初,三台县设4路28乡。
今新鲁镇辖境大部分属于北路壁水乡,石桥、龙桥少部分别分属于西路牛金乡、北路昴日乡;云同乡属西路魁金乡。
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鲁刹寺。
清光绪四年(1878年)兴场,场以寺名,场在今新鲁镇。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建老君庵。
清光绪元年(1875)兴场,场以庙名,后更名云龙镇,场在今云同乡。
清末民初,北路壁水乡驻东岳庙(今芦溪镇建新乡);北路昴日乡驻新庙子(今立新镇);西路牛金乡驻大石缸(今金石镇);西路魁金乡驻苏河场(今前锋镇)。
民国9年,川战迭起,各地加强团练组织,各乡分设上、中、下乡团练,设团练办事处。
壁水上乡驻鲁刹寺,壁水下乡驻东岳庙,魁金下乡驻云龙镇。
民国14年,改团练为团甲,设东岳庙、鲁刹寺、云龙镇为团甲公所。
民国19年,撤销东岳庙团甲公所,辖地并入鲁刹寺团甲。
民国24年,以团设鲁刹寺联保,又分设东岳庙联保;设云同联保(以境内云龙镇、同德场各取一字命名)。
民国27年,撤销东岳庙联保,调整合并到鲁刹寺联保。
民国29年,改鲁刹寺联保为鲁刹乡,云同联保为云同乡。
民国31年,鲁刹乡改为东鲁乡(以东岳庙、鲁刹寺各取一字命名)。
解放后仍置。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进行民主建政。
仍设云同乡和东鲁乡,并从东鲁乡划出部分村成立建新乡(大致为原东岳庙联保辖地),从云同乡划出部分村成立同德乡(驻同德场)。
1952年8月,东鲁乡改为新鲁乡(意为新的东鲁乡)。
并从金石、新鲁乡划出部分村成立石桥乡,以境内石桥沟命名,1956年撤销。
1961年,恢复原石桥乡辖地,成立石桥人民公社。
1961年,从黎曙、新鲁、石桥公社各划一部分村成立龙桥人民公社,因境内有龙桥沟得名,驻地南岳庙。
龙桥公社古为涪城县四镇(南明、凤溪、高铺、新井)之一的高铺驿。
1968年,文革时期,龙桥公社更名为五星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新鲁乡、龙桥乡、石桥乡和云同乡、同德乡,属金石区。
1992年9月,新鲁、龙桥、石桥、云同四乡合并成立新鲁镇,同德乡并入金石镇。
2000年,云同从新鲁镇分离、单设为云同乡。
2019年,云同乡并入新鲁成立新的新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