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古石桥
共 1495字,需浏览 3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大汶口古石桥始建。
清雍正八年(1730年),大汶口古石桥被大水冲毁,石匠姜桂松对之进行义修,故又称为“姜公桥”。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大汶口古石桥部分桥孔被冲毁并进行修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2日,日军坦克过桥时,部分桥孔被地雷炸毁,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进行修缮。
2003年,大汶口古石桥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整修,在桥北首立“重修大汶河明石桥记”碑记。
2018年,大汶口古石桥实施修缮工程。
文物特点
大汶口古石桥
大汶口古石桥呈“S”型,总长570.95米。石桥没有桥栏,桥面分别由5块泰山花岗岩条石并排铺成,每块长3.5米,宽0.5米,厚0.3米,桥板纵横相接处,均用铁制纺锤形扒锔相嵌接,共约360余块大型石条。大汶口古石桥共有66个桥墩,共65孔,每孔桥长约为3.5米,桥面上平,桥墩因河面的地势有高有低,看上去高低不平,实际上每座桥墩都是下接河床石底。桥面宽3.3米,桥高1.3~1.8米。
大汶口古石桥
大汶口古石桥由北引桥、主桥、南引桥三部分组成,其中北引桥42.3米,南引桥213.72米,主桥长298米,依地形和水势分为南北两段,南北段各32孔。北端从大汶口镇西南门起,下铺20余米的石面下坡路,进入主桥。这段桥至河床中心,有一段岩石隆起处,修桥时,仅将岩石铲平,铺上平整的巨型山岩,当地群众叫作哑吧桥,中间有宽约3米、深2米多的流水道,此处架了一孔桥,使“哑吧桥”分为两段,北段约27米,南段约40米,南接32孔主桥,是一段较长的隆起石面,铲平作为路面,此桥为漫水桥。明石桥的中段,位于桥基西侧的一块巨石上,一条长约半米、宽约七八厘米的石缝。北引桥中央东侧桥基处,置有两个巨大的龙头。大汶口古石桥以桥中点为界,分属于磁窑镇和岱岳区两地。
文物遗存
大汶口古石桥西南门方向尽头处的右侧,立有一石碑,碑文为《重修大汶河明石桥记》,详细记述了该桥跌宕起伏的建造历程。
历史文化
大汶河
大汶河是由东往西流的一条倒流河,历史上,大汶河曾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之一。大汶口古石桥中间为一块原本就存在的天然石头,没有流水的声音,所以这一段又叫“哑巴桥”,传说这里就是齐鲁两国的天然分界线,大汶口古石桥有“双脚踏齐鲁”的传说。
文物价值
大汶口古石桥的建成,解决了这条古渡口历史上的南北交通问题,为汶河两岸的人们提供了生产生活和交通的方便,是大汶河上唯一的一座石板桥,也是山东省保留较为完好的古代大型石桥之一,具有较高的桥梁技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遗址碑
2013年5月,大汶口古石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汶口古石桥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山西街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大汶口古石桥,路程约34.9千米,用时约38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