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山矶驳岸

槐山矶驳岸

共 940字,需浏览 2分钟

 ·

2024-05-24 11:18

历史沿革

槐山矶驳岸建于明嘉靖年间。
清代,槐山矶驳岸进行修葺加固。
民国十五年(1926年),金口镇上商绅出资修补槐山矶石驳岸。

建筑格局

槐山矶驳岸为三层台阶式条石结构护岸防水堤矶。整个石驳岸依山而建,槐山矶驳岸全长247米,平均高度7米(最高处9.3米),分三层台阶依山就势而筑,全部用麻石垒砌而成。底层台阶因地势而调平,平均高度3米左右,宽2至2.3米。第二层台阶高2.3米,宽2至2.3米。第三层台阶高2.3米,宽5米左右。三级台阶即三级纤道,行若坦途。上层台阶临江面还装有瓜棱式顶望柱130根,花岗岩石雕凿的栏板129块,抱柱鼓石163块。根据江水缓急,设有“牛鼻式”缆石,以梅花桩式的结构嵌入驳岸墙体,由下至上逐渐增多,共计222处,并且在第三级纤道平面内侧还凿有轴窝等以便撑系缆。
槐山矶驳岸气势雄伟,布局合理,构造精巧,具有明代雄浑大气的建筑风格。槐山矶驳岸采取一横一丁错缝平砌的方法,以大块花岗岩方整条石构筑,壁面底层间有少量红砂石。在距驳岸南端100米处,第一级纤道中各建有一个宽1.3米、高1.8米的券顶式涵洞。两涵洞上下相通,深10余米,直入山体,其作用在于排泄山体渗水和便于上下纤道的通行。
槐山矶驳岸

文物遗存

清光绪年间,为确保安全湖北按察使司七年、湖北武昌府八年先后在槐山立碑示禁,名为“槐山示禁碑”现位于最上一层驳岸山脚,保存较好。

历史文化

文物价值

槐山矶驳岸是为保障长江行船安全而设置的永久性建筑物,历经数百年水激浪摧而毫无损毁,是现代保存完善的古代大型水利建筑工程之一。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明代修建水利工程的水平,是长江航运建设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槐山矶驳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