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博物馆
共 3651字,需浏览 8分钟
·
2024-05-30 15:53
历史沿革
1958年冬,筹建亳县博物馆。
1959年10月1日,亳县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1960年,亳县博物馆被撤。
1963年春,在山陕会馆复建亳县博物馆,并确定为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并长期举办曹操家族墓出土文物展览和地方史陈列。
1965年,亳县博物馆二次被撤。
1973年3月,再次成立亳县博物馆。
1986年,亳州升县为市,亳县博物馆改名为亳州市博物馆。
1990年,国家文物局、财政厅拨专项资金36万元,对年久失修的花戏楼进行了大型维修。
2003年,经安徽省编委同意恢复亳州市博物馆,正科级单位,编制24人。
2009年,亳州市委、市政府总投入两千多万,把原三国揽胜宫景区改建为亳州市博物馆新馆。
2009年6月18日,亳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2023年12月9日,亳州市博物馆经过提升改造,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互动体验,提升展示效果和观众体验。
建筑布局
综述
展厅
基本陈列
亳州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穿越五千年一亳州文化寻源》,分为《涡河文明》《商汤都亳》《道源圣地》《汉魏风骨》《天下望州》《亳商市井》和《近现代亳州》七个专题。通过近810件(套)的文物展品、投影水世界、电脑模拟游览体验、地图和触摸屏互动、明清街道复原,结合历史文献、插图、人物雕塑、文字说明辅助展品以及灯光的运用等,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直观地向观众展示了亳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观众在展厅可以领略到亳州上下五千年历史,欣赏“中国原始第一村”尉迟寺出土的大型陶器,曹操家族墓群出土的银缕玉衣、玉刚卯、铜猪、精美的汉代青瓷罐,造型逼真的隋唐陶俑,宋元瓷器和明代工艺高超的镂空金丝葫芦耳坠等等。基本陈列共有7个展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分布在一楼展厅。主要陈展文物有龙山文化祭祀用具鸟形神器、七足器、商占卜甲骨、汉代文字砖,宋钧窑天青釉大碗、僧人骨灰罐、棺、赵孟頫“北陇耕云”石刻、洪宪五彩九龙大盘等。
临时展览
亳州市博物馆为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不同层面的观众需求,举办了引进、合作联办等多种形式的临时办展方式,《亳州首届女书法家作品展》《庆五·一暨三曹书画院建院三周年书画展》《邵玉祥书法作品回乡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画展》《海洋生物科普展览》等,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带动参观博物馆人气,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功能。
馆藏文物
综述
亳州市博物馆藏品主要来自考古发掘、执法拨交、涉案移交、社会捐赠、征集(购)等。藏品类别有石器、玉器、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字画、铁器等。截至2019年末,亳州市博物馆有387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958件/套。
重要藏品
馆藏重要文物有新石器白陶罐、三孔玉饰、城父铁营出土春秋镶嵌玻璃铜剑、柴家沟出土春秋古玻璃、曹操家族墓群董园一号墓(曹嵩墓)的银缕玉衣、玉猪、铜耳杯、二号墓(曹腾墓)的铜猪、汪张夏侯氏墓的和田玉猪、风凰台丁崇墓的玉刚卯、司南佩、曹宪墓的狮纽铜套印、隋白瓷辟雍°、白瓷杯、各式陶俑、唐贴浮花三彩仓、宋钧窖天青釉瓷碗、元白釉褐彩人物罐、明垂叶镂空金丝葫芦耳坠等。
藏品保护
亳州市博物馆藏品保管条件不断改善,库房面积800平方米,更新购置了20套文物专用柜橱,尚未安装恒温除湿设备。在规章制度上,建立了《库房安全保卫制度》《藏品保管工作人员职责》《库房管理制度》。藏品管理规范,保证了藏品安全。
文化活动
宣传教育
亳州市博物馆藏发挥亳州博物馆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更多的市民和青少年学生懂得博物馆文化,增加对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和文物法律法规的了解,该馆除做好正常开放期间的讲解服务工作外,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经常组织小型流动展览,深入到大学、中学,开展“入学新生走进博物馆活动”,先后与亳州职业技术学校、亳州六中共建了精神文明活动。利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积极开展“两日”的文物法律法规宣传和文物知识的普及活动,义务为广大市民进行民间藏品的鉴定,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亳州电视台为《穿越五千年—亳州文化寻源》展览做了系列片,时常播放。央视、凤凰卫视、省电视台多次到馆拍摄宣传记录片,不仅提高亳州市的知名度,也有效的宣传了亳州文化。
学术研究
亳州市博物馆始终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馆职工的专业理论研究水平。从1956年起,亳州文博人的研究成果就出专业刊物上,尤其是对曹操家族墓的研究,影响巨大,并在日本掀起长达10多年的关于日本人起源的探讨。
李灿:《亳县凤凰台一号汉墓发掘报告》(《考古》1974年3期)、《安徽亳县隋墓》(《考古》1977年1期)、《亳县曹操宗族墓葬》(《文物》1978年8期)、《曹操宗族墓字砖与中国书体的演变》(《光明日报》1979.2.7,《中原文物》、《江淮论坛》转载)、《亳县曹墓字砖及画像石》(《文物资料丛刊》1979年第二辑,文物出版社)、《中日古代文化关系考》(《阜阳社联通讯》1980年4期)、《略述曹氏元墓74号字砖》(《文物》1981年12期)、《从倭人字砖论古代中日文化往来》(《汉中师院》1984年1期、日本《历史与人物》1983年12期,中央公论社)、《华佗三疑浅析》(《江淮论坛》1985年2期)、《亳县发现一批汉代字砖和石刻》(《文物研究》1986年2期)、《安徽亳州市发现一座曹操宗族墓》(《考古》1988年1期)、《从曹操宗族墓字砖看中国书体的演变》(《中国书法大全》1992年第九集)、《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途径必须立法》(《城市规划》2期,1996.5)、亳州市政协《中原宝藏—花戏楼》(1997);陈从周:《亳县花戏楼》(《同济学报》1978);李刚:《亳州古玻璃浅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会刊,1992);魏彪:《花戏楼砖雕》(1999);任晓民:《亳州名城名胜》(天马图书,2001.10)、《曹操宗族墓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
所获荣誉
1995年,亳州市博物馆被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5月20日,亳州市博物馆被评为第一批国家三级馆。
2020年12月21日,中国博物馆协会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二级博物馆。
相关建筑
亳州市博物馆曾建于亳州著名的花戏楼大殿内。始建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花戏楼并不姓花,本名叫“大关帝庙”,别名“山陕会馆”。因关羽是山西人,因此他们在此建关公庙。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始建花戏楼,已有351岁,她见证和浓缩了晋商在亳州的发展史。乾隆年间又增添了许多彩绘和雕刻。整个建筑面积3163平方米,分戏楼、钟楼、鼓楼、座楼和关帝庙大殿等几个部分。因院内一座戏楼饰满木雕彩绘,花团锦簇,因此又绰号“花戏楼”。是亳州城仅存的一座保护完好的三百多岁的古建筑。据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大关帝庙记》载:“亳州北城之大关帝庙,建于国朝顺治十三年(1656年),首事为王璧、朱孔领二人皆系籍西陲,而行贾于亳”首建之后,历经修缮,才形成当今的规模。有案可稽的修葺活动有:一修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修于康熙二十三年(1694年),三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四修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修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六修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以后在道光初、光绪中均有修葺,最后一次的彩绘是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彩绘中有落款可证。这些修缮活动历经二百六十年,均为山陕商人捐资完成。
机构设置
经费来源:市财政全额拨款。
机构设置:馆长、副馆长、保管部、宣教部、陈列部、保卫部、办公室、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八个股室。
人员编制、组成:编制24人,在职职工22人,本科3人,大专14人,专业技术人员共计19人,其中副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3人,临时聘用员工25人,主要为展厅保安员、保洁员和讲解员及办公室工作人员。
观众接待:每年接待观众30万人次
参观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