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联合创作 · 2020-01-01 00:00

天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2021年3月12日

2020年,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天津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社会经受住了前所未有考验发展好于预期,经济运行加速恢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动能转换提速显效,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

一、综合

根据国家统一初步核算,2020年天津市生产总值(GDP)14083.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18亿元,下降0.6%;第二产业增加值4804.08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9069.47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1:64.4。

财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3.0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500.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8.0%。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650.31亿元,企业所得税310.52亿元,个人所得税103.40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51.37亿元,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保持在75%左右。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8.51亿元,教育支出443.0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75.67亿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去产能取得实效,2020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8%,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全年水泥产量下降17.2%,平板玻璃产量下降5.2%。减税降费稳步推进,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5.80元。投资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8%,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3.9%,文化体育和娱乐投资增长85.8%。

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新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快于规上工业3.0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占比为15.4%,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4%,快于规上工业2.8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占比为26.1%,提高5.3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4%和4.9%,均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占比分别超过1/3和1/4;新兴服务业逆势快速增长,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6.1%,研究和试验发展增长18.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5%,直播带货、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动能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8%,智能制造投资增长22.9%。部分电子及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6倍,电子计算机增长93.3%,新能源汽车增长70.3%,电子元件增长35.4%,集成电路增长28.5%,光电子器件增长2.1倍。信息安全、动力电池入选全国2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信创谷”、“细胞谷”、“生物制造谷”、“北方声谷”、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增长点正在形成。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揭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

营商环境争创一流。深入实施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成“一制三化”2.0版改革任务,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852项政务服务事项实行承诺审批,564项实行“不见面”办理,“证照分离”实现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和改革实施范围全覆盖。“津心办”上线服务事项1700余项,实现企业开办等业务“掌上办”。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清理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推动出台我市社会信用条例,开展区域信用和市级部门诚信建设状况监测。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62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25.45万户。

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5053.91亿元,增长0.3%,占全市比重为35.9%。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0%,快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占比为26.5%,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民营企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7.1%,快于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占比达到59.1%。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1.0%,快于全市出口19.1个百分点,占比为43.5%,提高6.8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涨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6.5%,衣着下降1.5%,居住上涨0.7%,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2%,交通和通信下降2.9%,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6%,医疗保健下降0.1%,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7.9%。

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1%。

二、农业

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76.36亿元,增长0.9%。其中,农业产值228.49亿元,林业产值15.73亿元,牧业产值145.10亿元,渔业产值68.64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8.40亿元。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达228.18万吨,增长2.2%;蔬菜产量266.47万吨,增长9.8%;肉类产量29.46万吨;水产品产量28.48万吨,增长8.6%;禽蛋产量20.83万吨,增长7.6%;牛奶产量50.07万吨,增长5.7%。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11个月环比增加。

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深入实施小站稻振兴工程,种植面积80.2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5.4万亩,建设提升规模化规范化设施示范园区33个、种养循环示范场80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8个。宁河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完成创建任务,宝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紧建设,都市型奶业产业集群项目加快推进。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年全市工业增加值418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中,分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8%,制造业增长1.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1.0%。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5%,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1.2%;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长1.8%,快于全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占比为48.8%,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下降3.8%,占比为27.9%;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2.0%,占比为26.5%;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加值增长4.7%,占比为45.6%。从重点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7%,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2.6%,医药制造业增长3.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22.9%,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6.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3.5%,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在目录的407种产品中,42.3%的产品产量实现增长。

建筑业增势较好。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19.73亿元,增长3.9%,建筑业总产值4388.17亿元,增长7.1%。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5234.45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922.07万平方米。截至年末,全市具有特级、一级资质的总专包建筑业企业336家,比上年末增加14家。

四、服务业

服务业生产不断改善。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246.22亿元,比上年下降2.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15.55亿元,下降1.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32.04亿元,下降24.2%;金融业增加值2056.73亿元,增长5.1%,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6%;房地产业增加值1302.51亿元,下降0.3%。

交通运输业发展提速。全面加快天津港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全球首次集装箱传统码头无人自动化改造全流程实船系统测试取得成功,外贸集装箱船舶整船换装功能实现突破,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工程加快建设。出台加快“公转铁”、“散改集”和海铁联运发展政策措施,海铁联运吞吐量突破80万标准箱。天津港集疏运专用货运通道建设方案获批。全年全市货运量53566.39万吨。其中,铁路11123.81万吨,水运9133.99万吨,公路32261.07万吨。货物周转量2370.73亿吨公里。其中,铁路284.52亿吨公里,水运1442.01亿吨公里,公路640.12亿吨公里。全年客运量1.16亿人次,旅客周转量278.82亿人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5.03亿吨,增长2.2%;集装箱吞吐量1835.31万标准箱,增长6.1%。机场旅客吞吐量1328.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8.50万吨。截至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329.03万辆,其中私人汽车279.20万辆;民用轿车205.94万辆,其中私人轿车188.20万辆。

邮电业快速增长。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779.54亿元,增长32.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584.94亿元,增长32.6%;邮政行业业务总量194.60亿元,增长30.8%。全年快递业务量9.28亿件,增长33.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25.8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711.0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34.60万户。提速“两网”建设,移动宽带、固定宽带下载速率均跃居全国第3位;累计建成5G基站2.4万个,完成中国北方首条2.6GHz频段5G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建设,“5G+智慧教育”获批国家级智慧应用试点。围绕智慧城市、智慧港口、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打造150个5G应用场景。西青区、津南区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稳步复苏。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出台“促进汽车消费11条”。线上津洽会和一批线下展会成功举办,推出“99购物节”等200多场全市性活动。打造夜间经济2.0版,重点推进十大工程,形成多元化夜间消费市场。加快金街步行街改造提升,引进培育一批特色店项目。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下降1.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增长0.4%,限额以上中小微企业商品销售额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5.1%,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2.9%。

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类、蔬菜类、饮料类零售额分别增长6.8%、41.0%和2.5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62.9%,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7.7%,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增长2.2倍,新能源汽车增长47.9%,智能手机增长33.1%。

六、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3.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1.8%,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0.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0%,其中交通运输和邮政投资增长34.6%,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服务投资增长33.7%,水利、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增长14.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4%。全市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1.7%;商品房销售额下降7.1%,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6.2%。

七、金融

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全年全市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4508亿元,同比多增1642亿元。年末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4145.00亿元,比年初增加2356.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4%。各项贷款余额38859.42亿元,比年初增加2718.15亿元,增长7.5%。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038.15亿元,增长27.6%,贷款余额和增速均创新高。

证券市场发展成效明显。出台关于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新动能引育的有关政策,全年新增上市公司8家,年末全市共有78家上市公司的83只股票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交易。年末证券账户626.1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2.8%。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61342.3亿元,增长53.6%。其中,股票交易额36207.68亿元,增长69.8%;债券交易额22430.06亿元,增长32.7%;基金交易额2535.10亿元,增长52.8%。期货市场成交额129552.13亿元,增长27.6%。

保险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672.09亿元,增长8.8%。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507.83亿元,增长9.1%;财产险保费收入164.26亿元,增长7.9%。全年赔付支出168.18亿元,增长6.3%。其中,人身险赔付84.54亿元,增长7.2%;财产险赔付83.64亿元,增长5.5%。年末共有保险机构377家,保险公司从业人员10.48万人。

八、开发开放

外贸出口保持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340.66亿元,下降0.1%,基本恢复至上年水平。其中,进口4265.54亿元,下降1.5%;出口3075.12亿元,增长1.9%。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出口1746.24亿元,占全市出口比重为56.8%,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增长10.7%,快于全市出口8.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1142.85亿元,下降10.1%。从贸易伙伴看,对欧盟出口增长3.8%,对美国出口增长2.2%,对东盟出口增长1.0%,对日本、韩国出口分别下降11.5%和2.7%。从产品结构看,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为6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为28.4%。

招商引资取得积极成效。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3024个,实际利用内资2926.18亿元,增长1.5%。其中,引进服务业项目2281个,到位资金2408.98亿元,占比82.3%;引进制造业项目491个,到位资金372.54亿元,增长33.2%,占比12.7%。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570家,合同外资额362.48亿美元,增长14.7%,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7.35亿美元,增长0.1%。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深度开展,开行中亚国际班列396列,累计发送43448标准箱。经贸投资合作持续深化,融入中蒙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取得成效,天津意大利中小企业产业园加快建设,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保税仓库完成验收交付,中国—中东欧“17+1”国家农业合作示范区核心区完成建设规划编制,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新设境外企业机构99家,中方投资额16.48亿美元,增长3.3%。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9.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6.7亿美元。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31万人。

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引领作用突出。法定机构改革全面落地,66项自主创新措施全面实施,10项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出口加工区、东疆保税港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全年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1.08万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3004亿元。

九、京津冀协同发展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发挥能动机制作用,积极对接服务北京,北京地区在津投资1262.27亿元,占全市利用内资比重达到43.1%。持续完善“1+16”承接载体,出台支持重点平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666家,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新增注册企业210家。签署“世界一流津冀港口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挥天津港集团雄安新区服务中心作用,天津港雄安绿色通道操作量9694标准箱。

重点领域协同发展。京津、京沪、京滨、津兴四条高铁联通北京格局加快形成。全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额13214.53亿元,其中来自京冀的货物占比31.0%。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试点有序推进。

十、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载体功能继续拓展。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加快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获批,地铁4号线南北段、7、8、10、11号线一期、6号线二期和B1线、Z4线加快建设。滨海新区绕城高速全线贯通,津石高速公路天津西段开通,津石高速公路天津东段、塘承高速公路滨海新区段加快建设,邦喜公路、滨玉公路等项目通车,外环线国道功能外迁工程圆满收官。截至年末,全市公路里程16411.0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24.79公里。新开公交线路14条,全市公交线路达到1002条,公交运营车辆12409辆。

公用事业平稳发展。供热、燃气旧管网改造分别完成55.1公里和51.2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01万吨/日,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新增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科学无害化处理。全社会用电量874.59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6.11亿千瓦时,增长10.4%。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完成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制定义务教育学位资源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谋划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全年完成义务教育资源建设项目41个,新增办学规模938个班,新增中小学学位4.34万个。深入开展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两年攻坚行动,全年新增幼儿园学位6.97万个。截至年末,全市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24所,普通高校5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73所,普通中学530所,小学885所。全年研究生招生2.83万人,在校生7.90万人,毕业生2.17万人。普通高校招生17.50万人,在校生57.22万人,毕业生14.2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3.56万人,在校生9.84万人,毕业生3.67万人。普通中学招生17.23万人,在校生49.04万人,毕业生14.88万人。小学招生13.38万人,在校生73.01万人,毕业生11.04万人。幼儿园2575所,在园幼儿29.86万人。

创新活力不断激发。成功举办第四届世界智能大会。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明显提升。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应用数学中心获批,入围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试点。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7420家,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市级雏鹰企业、市级瞪羚企业分别达到8179家、3557家和385家。新增1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总数达到88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达到6家、位居全国第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646家。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个。全年签订技术合同9822项,合同成交额1112.98亿元,增长20.6%;技术交易额600.8亿元,增长18.2%。

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加强“项目+团队”引才,遴选306个创新创业团队“带土移植”。“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5万人。年末在津院士36人,新建博士后工作站43个,新进站博士后417人。全年市级科技成果登记数1880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9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31项。全年专利授权7.54万件,其中发明专利5262件;年末有效发明专利3.82万件。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圆满完成“2020年天津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等活动,共举办演出472场次,精品剧目30台。京剧《秦香莲》等6部作品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圆满完成第五届市民文化艺术节,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2425.77万人次。电视剧《换了人间》获第32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平津战役纪念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完成第二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验收,85个街镇和2363个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标。滨海新区、西青区、和平区入选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智慧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园区。截至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6个,文化馆17个,博物馆70个,公共图书馆28个,街乡镇综合文化站245个。全市影院共计119家,放映场次48.91万场,观影人数770.22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2.89亿元。全年出版图书9463万册,期刊2757万册,报纸1.98亿份。

旅游提振复苏。推出全市所有A级旅游景区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实行年内免门票举措。成功举办2020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创新线上线下一体办展模式,吸引2000余家文旅企业参与。举办“鼓楼津声”、“I•游天津”旅游季等系列活动,推广52条精品旅游路线,打响“网红天津”城市IP。推出天津通票2.0,全力打造“近代中国看天津”等优质旅游升级版。蓟州区、和平区、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金街步行街、国家海洋博物馆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7.13万人次,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34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331.42亿元。

卫生健康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制定实施健康天津行动计划,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出台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细则,实施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6个急救分中心建成投入运行,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降至10分钟以内,全市急救站点达到204个。截至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836个,其中医院423个。卫生机构床位6.84万张,其中医院6.1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1.4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92万人,注册护士4.27万人。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数9841.6万人次,其中医院诊疗人数5536.7万人次。

体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全国蹦床锦标赛、全国棒球锦标赛、全国青年棒球锦标赛、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全国短道速滑锦标赛等赛事和第六届全国大众冰雪季暨天津冰雪嘉年华活动。天津女排第13次获得全国女排联赛冠军。在全国最高水平赛事上,天津体育健儿共获得18枚金牌、16银牌、18枚铜牌。更新450余个社区(行政村)健身园,健身广场115个等,新建多个健身广场、健身步道、篮球场、口袋健身公园等体育健身设施。

十三、就业和人民生活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出台“强化稳就业76条”、“高校毕业生就业40条”等一系列助企稳岗措施,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举办首届“海河英才”创业大赛,推动70个优质项目落地孵化。全年新增就业37.09万人,调查失业率呈现稳中有落态势。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54元,增长3.4%。其中,财产净收入4240元,增长8.5%;转移净收入9478元,增长12.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659元,增长3.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91元,增长3.6%。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完成12.2万平方米市区零散棚户区改造和5087户农村困难群众存量危房改造。18个积水片区改造全部完工。建成15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实施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圆满完成新一轮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累计让2061个村、202.2万农村居民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完成农村29.6万座户厕和1510座公厕的改造提升。

十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

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筑牢。持续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18.4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45.6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0.7%;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30.8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69.72万人,分别增长5.1%和3.2%;参加城镇职工工伤保险人数405.63万人,增长1.4%;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349.12万人,增长4.1%;参加城镇职工生育保险人数353.51万人,增长3.6%。

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完善。年末全市老人家食堂达到1696个,养老机构387家。老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1257个,床位数1.2万张。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拥有床位5.99万张。全市低保对象14.14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22万人,各类福利机构年末收养人员2.5万人。开展残疾人技能技术培训4600余人次,全市残疾人新增就业5399人。全年社会救助总支出19.58亿元。全年医疗救助总人数29.97万人,医疗救助支出4.69亿元。

十五、扶贫协作、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

协作支援助力脱贫。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全年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2.5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309个,选派干部人才2336人,募集社会帮扶款物4.62亿元。开展“津企陇上行”、“津企承德行”、“民营企业西部行”、“消费扶贫”等活动,完善外出就业“点对点”服务、在津稳岗就业政策跟进工作机制,强化教育医疗帮扶,圆满助力50个结对贫困县、335.65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打好蓝天保卫战,“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加快治理,撤销取缔工业园区132个。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9%,优良天数比例66.9%,提高6.9个百分点。打好碧水保卫战,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质占比55.0%,提高5个百分点,水环境达到近年最好水平。劣Ⅴ类水质比例降至0。12条入海河流全部消劣,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70.4%。建成区全部消除黑臭水体。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更新发布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名录。

生态环境建设加速提质。深入实施“871”重大生态工程,湿地自然保护区全面升级保护,七里海湿地完成生态修复工程,北大港湿地持续开展生态补水,大黄堡湿地完成翠金湖、燕王湖项目区生态修复,团泊湿地开展北堤南侧提升改造工程。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建设,重点打造十大生态片区,造林绿化工程完成4.9万亩。海岸线加快提升生态功能,整治修复滨海湿地531.87公顷、岸线4.78公里,全力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蓝色海湾。全市森林覆盖率12.07%。中新天津生态城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蓟州区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子牙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01人。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全部法人工业企业。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是指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法人单位。

5.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口径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全部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7.电信业务总量按2015年价格计算。

8.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10年价格计算。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数据来自天津市财政局;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天津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天津市交通运输委员会;机动车数据来自天津市公安局;邮政数据来自天津市邮政管理局;电信数据来自天津市通信管理局;文化设施、旅游数据来自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电影、出版数据来自天津市委宣传部;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上市挂牌企业数据、证券期货数据来自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天津市金融工作局;保险数据来自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监管局;利用外资、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数据来自天津市商务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天津海关;扶贫协作、利用内资数据来自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用电量数据来自天津市电力公司;教育数据来自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创新数据来自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专利数据来自天津市知识产权局;人才、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天津市医疗保障局;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事业数据来自天津市体育局;社会救助服务数据来自天津市民政局;环境保护数据来自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时光轴

RAG26
RAG信息RAG类型操作时间
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21年3月12日2020年,面对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天津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社会经受住了前所未有考验发展好于预期,经济运行加速恢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动能转换提速显效,民生福祉不断增强,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一、综合根据国家统一初步核算,2020年天津市生产总值(GDP)14083.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0.18亿元,下降0.6%;第二产业增加值4804.08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9069.47亿元,增长1.4%。三次产业结构为1.5:34.1:64.4。RAG-ES2024-09-10
财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3.0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500.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8.0%。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650.31亿元,企业所得税310.52亿元,个人所得税103.40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51.37亿元,投入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保持在75%左右。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18.51亿元,教育支出443.05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75.67亿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去产能取得实效,2020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8%,高于上年同期0.6个百分点;全年水泥产量下降17.2%,平板玻璃产量下降5.2%。减税降费稳步推进,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4.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百元营业收入成本85.80元。投资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大,全市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8%,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3.9%,文化体育和娱乐投资增长85.8%。RAG-ES2024-09-10
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新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6%,快于规上工业3.0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占比为15.4%,提高1.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4.4%,快于规上工业2.8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占比为26.1%,提高5.3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4%和4.9%,均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平均水平,占比分别超过1/3和1/4;新兴服务业逆势快速增长,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营业收入增长16.1%,研究和试验发展增长18.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9.5%,直播带货、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新动能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8%,智能制造投资增长22.9%。部分电子及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服务机器人产量增长1.6倍,电子计算机增长93.3%,新能源汽车增长70.3%,电子元件增长35.4%,集成电路增长28.5%,光电子器件增长2.1倍。信息安全、动力电池入选全国2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信创谷”、“细胞谷”、“生物制造谷”、“北方声谷”、市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等新增长点正在形成。天津(西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揭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RAG-ES2024-09-10
浏览 6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