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墩子遗址
大墩子遗址
共 1805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0:27
历史沿革
大墩子遗址
1962年12月,南京博物院进行考古调查时,大墩子遗址被发现。
1963年11月12日-12月21日,为了配合生产队挖山芋窖,南京博物馆考古人员对大墩子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地点主要在遗址中部,开了5条探沟,每条探沟南北宽2米,东西除了一个探沟长9米外,余为10米,加上清理上层墓葬时的扩方,发掘面积128平方米。
1966年3月17日-5月5日,南京博物院结合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组毕业班学生实习,对大墩子遗址进行了第二2次发掘,发掘共开12个探方,位置仍集中在中部,发掘面积540平方米。
1976年,南京博物院配合南大历史系考古班办学,第3次对大墩子遗址发掘。这次,发掘5个探方,发掘面积250平方米。
遗址特点
大墩子遗址
大墩子遗址所在是一片平原,东有大道口、西北有竹园、西南有小冯家3个村庄,与遗址相距均在1千米左右。附近有东伽河、西伽河和宋家沟,东咖河(文河)在遗址东约1千米,西伽河在遗址西约7千米,宋家沟(中伽河)邻遣址西侧,源出山东省苍山县,经小冯家和凤皇庄入西伽河。大墩子遗址突出附近地面约4.3米,为一漫坡状的土墩,其范围因边沿受淤,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
文物遗存
大墩子遗址旋纹彩陶
大墩子遗址文化层距地表较浅,基本上去掉表层20多厘米厚的耕土,就能露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层。文化堆积层较厚,平均在2-5米,先后发掘出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出土10件彩陶器,有8件出土于大汶口文化早期文化层内,2件出土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地层内。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内的8件彩陶器中,有2件陶钵、2件。出土1件绘八角星花纹图案的陶盆。早期地层出土4种彩陶器,多为红衣上加绘以线条纹为主的,其器形如罐形鼎、三足高柄杯等。遗址中还出土农业生产工具,如大量翻土用的,收割用的獐牙勾形器、、古镰,碾磨谷物的石磨棒。此外,出土古鱼镖、、网坠等工具和鹿、、牛、鱼、龟、等残骸。
1963年,南京博物院在大墩子遗址发掘了36天,发掘共出土石器56件,角、骨、牙器168件,197件,发现墓葬44座,随葬品206件。
1966年,南京博物院在大墩子遗址发掘墓葬300座,出土3025件文物。
1976年,南京博物院在大墩子遗址发掘墓葬211座,平均1.24平方米就有1座,出土器物1500多件,较重要的有玉雕猪头和兽头,禽身陶塑象等数件。
研究价值
大墩子遗址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为同一种族类型,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出土的文物具有强烈的仰韶文化特点,有的又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这类彩陶遗存,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彩绘技术,同时又在西方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了一种具有仰韶风格的彩陶器。比较研究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约略晚于中原的仰韶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之前的北辛文化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出土的实物资料,见证了大墩子远古先民各时期社会性质和发展,同时也是研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文化关系重要依据,是沿海地区和中原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例证。
保护措施
大墩子遗址碑刻简介
2006年5月25日,大墩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徐州市人民政府设立大墩子遗址保护范围:遗址上整个果园,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北至果园北50米,南至果园南50米,西至小河东岸,东至果园东50米,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
历史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墩子遗址碑刻
大墩子遗址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经碳14测定距今约4500-6000年之间。最底层的最早阶段文化堆积层为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中间阶段地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最晚阶段的上层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贫富分化
在大墩子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晚的墓葬中,都存在着随葬品多寡不均的现象。多的达50-60件,有的还用狗殉葬,少的只有1-2件,有的甚至一无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当时已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墩子遗址位于位于苏鲁边境,属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在邳州市北40余公里,南距3.5公里,北距山东省小湖子约3公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