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东区
地名由来:以古湘东市、湘东驿得名。古湘东市以地处湘江以东得名。
2023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发布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湘东区麻山镇傩面具(工艺美术类)入选。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湘东区为国家级制种大县(水稻)。
2021年12月,湘东区被确定为第二批江西省“五型”政府建设示范县(市、区)。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湘东区人口数量为30.44万人,位列萍乡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3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756位,位列江西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2位。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湘东区位列第296名。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湘东区上榜。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推介湘东区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查看更多湘东区荣誉与相关排名>>
湘东区始建于1971年,是萍乡的市辖区,地处赣湘边境,与湖南省醴陵市、攸县交界,是江西的西大门,素有“赣西门户”、“吴楚通衢”之称。全区国土面积858.76平方公里,辖8镇2乡1街,15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42万。湘东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湘东先人就在这里耕耘生息。自三国吴宝鼎二年萍乡置县治时,湘东地区历来为萍乡所辖,谓之“萍西区”。1970年萍乡升格为地级市后,次年湘东始建县级区。湘东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黄兴、王震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这里不仅是中宣部原部长凯丰的故乡,还走出了吴学周、陈述彭、颜龙安、彭苏萍等四位“两院”院士,素有“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间绘画之乡”“铜管乐之乡”“花锣鼓之乡”“傩文化之乡”的美誉。湘东是赣西工业经济重镇。工业起步早、发展快,已形成以陶瓷、冶金、化工、水泥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工业陶瓷之都”,全区的化工陶瓷占到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是国家工业陶瓷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示范基地。湘东是全国有名的制种之乡。南繁制种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制种大军发展到现在有1万多人,制种面积达15万亩,占全国南繁制种面积的80%以上。
历史沿革:
1949年属萍乡县第四区、第五区。
1950年8月属麻山、东桥、美昭、湘东区。
1952年属萍乡县第六、七、八、九、十区和第十一区的部份及新增设白竺区。
1953年属萍乡县第六、七、八、九、十区和第十一区的部份乡。
1956年属萍乡县麻山区、湘东区和安源区的一部份。
1957年撤区并乡后,属麻山、长平、湘东、荷尧、老关、下埠、官陂、排上、腊市、白竺乡。
1958年撤乡建社,属白竺、麻山、腊市、东桥、排上、湘东、荷尧、下埠、老关人民公社和广寒寨垦殖场。
1961年属湘东、东桥、麻山3个区。
1962年属湘东、麻山、东桥3个区。
1963年湘东镇改为市辖镇。
1966年撤区属湘东、荷尧、老关、下埠、东桥、塘溪、排上、桥头、腊市、麻山、源湴、白竺12个人民公社和广寒寨垦殖场及湘东镇。
1968年社队撤并,桥头并入排上人民公社,湘东人民公社与湘东镇合并为湘东镇,塘溪人民公社并入广寒寨垦殖场,源湴人民公社并入白竺人民公社。
1970年属湘东镇,荷尧、老关、下埠、东桥、排上、腊市、麻山、白竺8个人民公社及广寒寨垦殖场。
1971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萍乡市湘东区,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