荟福寺

共 2015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2:10

历史沿革

荟福寺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由巴林右冀旗扎萨克多罗郡王乌尔衮与固伦荣宪公主主持兴建。
清雍正四年(1726年),经固伦荣宪公主提倡,扩建为25间青砖青瓦佛殿,称“哈日欣杜岗(大殿或藏经殿)”,同时兴建东西厢殿各3间。清雍正帝赐“哈日欣杜岗”蒙汉满藏四种文字“普觉寺”的金字匾。悬挂在“哈日欣杜岗”正门楣上方。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于寺前朝格图诺尔处增建49间楼阁式大殿“朝格钦杜岗(大雄宝殿)”,同时兴建钟、鼓二楼和楼阁式天王殿。清乾隆帝赐为汉满藏四种文字“荟福寺”的金字匾。悬挂在“朝格钦杜岗(大雄宝殿)”殿正檐下方。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荟福寺石塔前各摆放着铜质大锅一口。
1995年,荟福寺依法登记恢复佛事活动。
1995年,赤峰市佛教协会在荟福寺成立。
2003年,中共巴林右旗委、旗政府对荟福寺进行了全面修复。

建筑格局

荟福寺
荟福寺,蒙古语叫“豪特劳敖坭勒图苏模”,俗称“东大庙”,清廷赐名“荟福寺”,又因清康熙皇帝曾四次巡幸大板,并在大板南巴彦汉山中猎得猛虎,将虎皮供奉于荟福寺,故又有“虎庙”之称。位于大板镇荟福路南段,是巴林右旗13大寺庙仅存之一。占地面积约7100平方米,东西宽50.80米,南北长140.80米。除洒神殿、钟鼓楼被焚毁外,基本上保留着历史的原貌。寺庙延中轴线呈三进式南北走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会经殿。另有配殿五所,即念珠殿、护法殿、金刚殿、药师殿、特格西佛。南端由影壁、办公室、喇嘛宿舍构成广场区。大殿主体为木屋构件圆木支撑结构。外观斗拱飞檐气势恢宏。殿内有天井阁楼、雕栏画舫,120幅佛陀版画和数百幅神话故事,具有明清建筑特色。

主要建筑

山门、寺前广场
石狮
山门前汉白玉雕刻狮1对;长约16米,高约4米的影壁1座。寺前广场由高约2米石垒勾缝扣花岗岩帽围墙。山门为正门、两边设耳门,东西墙中部各设便门。
一进院
一进院为荟福寺。北为正殿大雄宝殿;东厢为密宗殿;西厢为延寿三尊殿;南为天王殿。两厢南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大雄宝殿面阔、进深均为7间,通高约18米,为寺内建筑主体。大雄宝殿顶部宝刹金碧生辉、鸱吻鬃飞卷、背兽玲珑。大殿内外彩绘与壁画相映。东配殿称“达玛金”殿,西配殿为观音殿,均为3间,檐下天窗部位彩绘壁画。
二进院
二进院有后大殿“哈日欣杜岗”为正殿,东西耳房和东西配殿等建筑。后大殿重檐歇山式。面阔进深均为5间,前檐接卷棚3间。供奉后大殿内佛像有:正位为佛祖释迦牟尼、黄教创始者宗喀巴以及长寿佛、三世佛、绿渡母、白渡母、十八罗汉、吉祥天母像等。二进院中藏式喇嘛塔2座。西侧塔名“根丹银达木”,东侧塔名为“章楚朝尔敦”,石塔前各摆放着铜质大锅一口,锅口直径均1.69米,高均0.88米。后大殿前汉白玉狮1对,石雕香炉1尊。

文物遗存

牌匾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雍正帝赐蒙汉满藏四种文字“普觉寺”的金字匾。悬挂在“哈日欣杜岗”正门楣上方;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清乾隆帝赐汉满藏四种文字“荟福寺”的金字匾。悬挂在“朝格钦杜岗(大雄宝殿)”殿正檐下方。
木版彩画、彩绘、壁画
荟福寺大雄宝殿里面有120幅木版彩画和大量彩绘。门廊东西山花四幅,荟福寺北壁1幅。壁画保存尚好。

文物价值

荟福寺,重楼复阁,雕梁画栋;建筑布局严紧,壁画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人文历史、宗教民俗、文物艺术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5月,荟福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荟福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荟福路南段。

交通信息

自驾:自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大板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荟福寺,路程约12.5千米,用时约12分钟。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