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共 1698字,需浏览 4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民国四年(1915年)8月下旬,渔阳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始建。
民国八年(1919年),渔阳里建成,由戴季陶租住。
民国九年(1920年)春,戴季陶从渔阳里迁出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杨明斋在渔阳里筹设中俄通讯社(后改称华俄通讯社),同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时,华俄通讯社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夕上海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4月,在华俄通讯社进行上海首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筹备工作;4月29日,华俄通讯社遭法租界巡捕房搜查,没收了纪念劳动节筹备委员会宣传品;5月间,因俞秀松赴俄参加少年共产国际二大,社会主义青年团暂停活动;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领导下,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人陈独秀倡导,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施存统、沈玄庐等8名青年在渔阳里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任书记,渔阳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渔阳里开办“外国语学社”为掩护,门口悬挂白底黑字“外国语学社”牌。
民国九年(1920年)~民国十年(1921年),在“外国语学社”门牌的掩护下,、、、、、、、等一批进步青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快速成长,后来投身到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工作中;
民国十年(1921年),渔阳里改名铭德里;2月~5月,外国语学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陆续派遣青年学员赴苏俄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先后选送数十人。
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1日,外国语学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关闭。
1957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按原貌修复,铭德里恢复旧称渔阳里。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建筑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79.8平方米,为两层楼砖木结构石库门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风格,楼上东西两亭子间分别为俞秀松、杨明斋卧室,杨明斋卧室又为华俄通讯社办公室,客堂楼为团中央办公室,楼下客堂为外国语学社教室,教室后为厨房和餐室,二楼为石库门建筑的尖顶,靠窗的走廊为一长排木质材料的百叶窗,南北各有出入口,南面由清水红砖、石灰勾缝砌成天井围墙、厢房山墙,正中以石料作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门楣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加以西方建筑门窗上部的山花楣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大门
文物遗存
文物价值
青少年代表参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密切相关,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培养后备力量的所在地之一,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以及对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文物保护
保护碑刻
1959年5月2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新渔阳里6号正式命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3月4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进一步修缮。
2001年,依托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筹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
2004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建成开放,淮海中路567弄1号至6号石库门建筑群纳入纪念馆范围。
2018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启动整体改造。
2019年4月29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完成修缮,重新对外开放。
2021年3月11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
历史文化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