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博物馆

明十三陵博物馆

共 5836字,需浏览 12分钟

 ·

2024-05-30 15:52

历史沿革

明十三陵
明永乐七年(1409年),长陵开工建造。
明洪熙元年(1425年),献陵开工建造。同年8月,玄营落成,埋葬明仁宗,地面建筑陆续营建。
明宣德十年(1435年),景陵开工建造。同年6月21日,葬宣宗
明正统七年(1442年),献陵建造明楼。
明正统八年(1443年),献陵建筑全部完工
明天顺七年(1463年),景陵施工完毕。
明天顺八年(1464年),裕陵开工建造。同年6月20日,裕陵工程全部告竣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茂陵开工建造。
明弘治元年(1488年),茂陵竣工,历时七个多月时间。占地约2.56万平方米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泰陵开工建造。历时四月,玄宫落成,同年10月19日,孝宗葬入陵内。
明正德元年(1506年),泰陵地面建筑全部告成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康陵开工建造。同年9月22日,葬武宗于陵内。
明嘉靖元年(1522年),康陵建成,制度一如明泰陵。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葬皇后夏氏于康陵内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永陵开工建造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长陵神道建造完成
明隆庆六年(1572年),神宗下诏在大峪山修建昭陵。
明隆庆七年(1573年),昭陵修建工程全部结束。
明万历二年(1574年),昭陵建筑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
明万历三年(1575年),神宗委派工部左侍郎等提督再修昭陵。同年7月,陵工告竣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定陵开工建造。
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定陵历时6年建造完成,耗银八百万两。
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定陵正式启用
明天启元年(1621年),庆陵开工建造。同年7月29日,地下玄宫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银150万两。
明天启六年(1626年),庆陵地面建筑完工,共用时六年,占地约2.76万平方米
明崇祯元年(1628年),德陵开工建造。
明崇祯五年(1632年),德陵竣工。
明崇祯八年(1635年),农民起义军攻占凤阳,将父母的皇陵楼殿和30万株松树全部烧毁。
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兵焚毁德陵。同年,清兵北撤,崇祯帝下令对德陵重新修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军出于对皇帝的仇恨,将明楼付之一炬。
十三陵
清顺治元年(1644年),思陵开工建造。
清顺治二年(1645年),思陵改葬等工程完成。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思陵前增建碑亭一座
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昭陵陵恩殿和两庑配殿遭雷击起火,陵恩殿被彻底烧毁。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政府为缓和民族矛盾,重新修葺明十三陵。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明十三陵修葺完成
民国六年(1917年),裕陵祾恩门被焚。
民国九年(1920年),乾隆时改建的德陵祾恩门被当地村民烧毁,祾恩殿在之后的战乱中被拆毁。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军队为修炮楼,大规模地拆毁陵园地面建筑。
1956年,定陵开始发掘。
1956年,定陵地下宫殿被打开,出土明神宗万历皇帝、皇后的随葬物品3000余件。
1985年6月,昭陵开始筹备复原修缮工程。
1987年4月,昭陵复原修缮工程正式动工。
1990年8月,昭陵复原修缮工程完成了除宰牲亭、神厨、神库以外的全部工程。同年9月1日,做为旅游景点正式对外开放。
1992年,昭陵复原修缮工程宰牲亭、神厨、神库竣工
2002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德陵残坏的建筑进行修缮,祾恩门则按清代的遗迹进行了复原。
2003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陵园的残坏建筑进行修缮,祾恩门也依据乾隆改建后的遗迹进行了复建。
2006年,十三陵特区办事处对泰陵进行修缮。
2012年,新建的文物库地上建筑部分作为展室对外开放,展出的都是定陵出土文物,包括万历皇帝的“金冠”,皇后的“凤冠”等。
2015年3月27日,明十三陵文物搬家正式启动。
2015年11月10日,明十三陵文物搬家完成,历时近8个月,共搬运藏品5000余件

建筑格局

综述

明十三陵博物馆是明朝(1368-1644年)皇帝的陵寝建筑群,由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后共计十三位皇帝的陵墓构成,故名“明十三陵”,陵区面积约120余平方千米

明长陵

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
长陵的陵宫建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存至今
神路
十三陵神道,即长陵神道,是长陵陵寝建筑的前导部分。总长约7.3千米。明朝时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桥、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棂星门、南五空桥、七空桥、北五空桥等系列神道墓仪设施及桥涵建筑

明定陵

定陵
定陵,是明十三陵朱翊钧和两皇后的合葬墓,是中国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第一座帝陵
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是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明昭陵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昭陵,是按照明朝旧址全面复原的陵园。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其神道的设置,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千米。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陵宫建筑,朝向为南偏东38度,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棱恩殿、配殿为五间,棱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

明永陵

永陵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永陵宝城直径为81丈,祾恩殿为重檐七间,左右配殿各九间,其规制仅次于长陵(长陵宝城直径101丈8尺,祾恩殿重檐九间),超过了永陵之前所建的献、景、裕、茂、泰、康六陵制度(这些陵的宝城直径都明显小于永陵,祾恩殿、左右配殿都是五间)。永陵祾恩门面阔五间与长陵相等,同样在规模上大于前述六陵制度,因为前述六陵的祾恩门均为三间。其后仅定陵仿永陵建造,大体与之同制,但左右配殿各为七间,也还是略小于永陵。而庆、德、思三陵的建筑规模都小于永陵。所以,永陵在十三陵中是仅次于长陵的第二大陵

明献陵

明献陵,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寝。
明献陵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千米。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并且没有单独设置石像生、碑亭(现存碑亭为嘉靖年间增建)等建筑。陵宫建筑与长陵比较,同样非常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其陵殿、两庑配殿、神厨均各为5间,而且都是单檐建筑;门楼(祾恩门)则仅为3间;方城、明楼不仅不像长陵那样高大,而且城下券门改为更简单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则因之不设于券洞内而设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楼的礓石察路则改为设于宝城之内的方城左右两侧

明庆陵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一座,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陵宫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前面有两进方院,彼此不相连接,在两进院落之间有神道相连,并于第一进院落后建单空石桥三座。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案上摆放石质香炉一,烛台、花瓶各二。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明楼,楼内竖碑,上刻“大明”“光宗贞皇帝之陵”。明楼后为宝顶。陵宫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神宫监、朝房、果园、榛厂、神马房等

明茂陵

茂陵
明茂陵位于天寿山麓聚宝山下,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和皇后孝贞王氏、孝穆纪氏、孝惠邵氏的合葬陵墓。
茂陵陵寝制度基本仿裕陵建造,陵宫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形状。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其中,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可上登宝山,与其他各陵不同

明康陵

康陵
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
康陵的附属建筑中,神马房的遗址保存较好也是一大特点。该遗址位于陵园的左前方,虽墙体已残,但院落布局清晰。其总宽为68米,纵深85.8米。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前院于前面正中位置设门,院内左右各有隔墙,形成左右马廐。后院系一庭院,院内有正房及左配房遗址,当系马夫居住的歇房及草料储存房间。院墙全部用河光石垒砌

明景陵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
景陵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千米,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明泰陵

泰陵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整个陵寝建筑按《明武宗实录》记载包括:“金井宝山城、明楼、琉璃照壁各一所,圣号石碑一通,罗城周围为丈一百四十有二,一字门三座,香殿一座为室五,左右厢、纸炉各两座,宫门一座为室三,神厨、奉祀房、火房各一所,桥五座,神宫监、神马房、果园各一所”

明德陵

德陵
明德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德陵总体布局仿照昭陵,但宝城内的琉璃照壁和牌楼门前的三座门却都仿照庆陵建造。照壁的壁身和门楼的门垛,不仅有华丽的琉璃岔脚,中间还有雕饰精美的琉璃盒子。盒子的图案取材宝相花、牡丹花、月季花、菊花等花卉品种,花黄叶绿,衬以朱红色的墙面,光彩照人,十分醒目。祾恩殿月台前的御路石雕也和庆陵一样,作龙凤戏珠图案

明裕陵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
《明宪宗实录》记载当时裕陵的规制为:“金井宝山城池一座,照壁一座,明楼、花门楼各一座,俱三间,香殿一座五间,云龙五彩贴金朱红油石碑一,祭台一,烧纸炉二,神厨正房五,左右厢房六,宰牲亭一,墙门一,奉祀房三,门房三,神路五百三十八丈七尺,神宫监前堂五间、穿堂三间、后堂五间、左右厢房四座二十间、周围歇房并厨房八十六、门楼一、门房一、大小墙门二十五、小房八、井一,神马房马房二十、歇房九、马桩三十二、大小墙门六,白石桥三、砖石桥二、周围包砌河岸沟渠三百八十八丈二尺、栽培松树二千六百八十四株”

明思陵

明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清代学者谈迁曾赴思陵拜谒,他在《北游录》一书中记述了当时思陵的建筑规制:“周垣之南垣博六十步。中门丈有二尺,左右各户而钥其右。垣以内左右庑三楹,崇不三丈。几案供奉明怀宗端皇帝神位(此处当指享殿内)。循壁而北,又垣。其门、左右庑如前。中为碑亭,云‘怀宗端皇帝陵',篆首‘大明'。进此垣,除地五丈则石坎,浅五寸、方数尺,焚帛处。坎北炉瓶五事,并琢以石。稍进五尺,横石几,盘果五之,俱石也。蜕龙之藏,涌土曰三四尺,茅塞榛荒,酸枣数本。”

馆藏文物

荣誉表彰

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明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明十三陵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中国国务院公布八达岭-明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
1991年,明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
1992年,明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文化活动

2015年5月18日,明十三陵博物馆的定陵博物馆和长陵博物馆分别设置宣传咨询台,向往来游客发放宣传材料,传播博物馆知识
2019年4月5日,明十三陵博物馆举办“己亥年清明明十三陵礼乐文化展演”

社会事件

2012年4月,明十三陵最后一座残陵裕陵大修时,工作人员在明楼的圈洞中发现3000多块明代城砖和一些琉璃制品
2016年4月,明十三陵的思陵石五供中的两个烛台被盗,2017年3月经市民反映后发现

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旺季(4月至10月):8:00-17:30
淡季(11月至3月):8:30-17:00

门票价格

交通路线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