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遗址

共 1768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11:28

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萧县村民在村南侧挖水塘(玉石塘)时发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1991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金寨遗址进行首次发掘。
2015年,安徽省对金寨核心区进行钻探。
2016年,安徽省对金寨遗址进行详细调查,并上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启动考古发掘工作。
2016年11月4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与萧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启动对金寨遗址的考古工作
2017年11月,金寨遗址启动度发掘工作,发掘面积为800平方米,发掘区分东区和北区两个区域

遗址特点

金寨遗址遗址四面环山,遗址范围西、北以河为界,南至沟渠,东至冲沟东侧,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6年9月至12月、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萧县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2016年发掘区分东西两区,东区位于遗址东北部,发掘面积250平方米,西区位于“玉石塘”的东侧和南侧,发掘面积250平方米。2017-2018年度发掘区仍分两区,东区位于2016年度东区西侧,发掘面积480平方米,北区位于遗址西部偏北,发掘面积330平方米。三年度总发掘面积1300余平方米。
金寨遗址东区为一处有着统一规划的公共墓地,该墓地位于一土台上,高于周边0.5-1.5米。发掘揭露了该土台的西半部,成排分布。为竖穴土坑墓,个别有二层台,头向绝大部分为东稍偏南
2016年度西区位于“玉石塘”的东侧和南侧,在东侧偏北位置发现一条濠沟。开口宽12米、沟底宽4米、深2米,沟内堆积以灰褐土和红烧土为主,出土较多的陶片和少量动物骨骼。
2017年度北区位于村子东北角,发掘面积330平方米。该区堆积丰富,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1.3-2米。从大汶口文化中期延续到晚期,主体为一片排房基址。该居住区亦位于一稍高台地上,底部铺垫一层灰白粘土。大汶口中期房址残缺不全,残存少量基槽,基槽填土为青灰粘土。大汶口晚期房址有单间、双间和多间,残存基槽和居住面,基槽填土为红烧土,房址内有灶和烧烤面

文物遗存

金寨遗址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30座、壕沟2条等遗迹,在遗址的土层断面中,发现有黑陶、白陶、夹沙陶残片,在附近发现有明显的红烧土层。有少量的汉代及宋代遗存,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房址、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其中陶、石、玉类文物200余件,其中玉器134件,绿松石27件,石器4件,陶器2件

研究价值

金寨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徐淮地区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址。是皖北地区发现的范围较大、保存较好、等级较高的文化遗存,已出土的大量文物充分显示了该遗址所具有的地位和等级。萧县“金寨遗址”出土的玉器风格特征见证了史前南北方氏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融合
金寨遗址对研究距今5000年前后中国中东部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地处苏鲁豫皖交界处,其文化面貌与鲁南苏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较为一致,首次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范围向南推进到皖北地区。同时与豫中地区、江淮地区、江汉地区、环太湖地区都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保护措施

2018年,萧县召开金寨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工作专家论证会,山东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考古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高校及文物部门的1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19年3月28日,金寨遗址被批准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历史文化

金寨遗址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早中期相似,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徐淮地区的一处中心性聚落址
金寨遗址文化堆积从大汶口文化中期一直延续到龙山文化中期,其间没有缺环,已有5200-4300年历史。大汶口文化中期时,遗址西部为居住区,东部为墓葬区;大汶口文化晚期时,遗址西部主体是居住区,有少量墓葬,东部有少量墓葬;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整个聚落向东北部推进

旅游信息

浏览 6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