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城山城
共 2518字,需浏览 6分钟
·
-0001-11-30 00:00
历史沿革
高丽城山城根据其周长和面积来看属于高句丽大型山城,使用年代可能从五世纪初或稍晚,到高句丽灭亡唐乾封三年(668年)。
2015年四月中旬,高丽城山城被、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盖州市文物局组成的考古队来到此开展为期5个月的考古发掘。
遗址特色
主要建筑
金殿山
高丽城山城城内的金殿山是一个大盆地,东高西低,高约20米,顶部比较平坦,东西长100米,南北宽12米,是防守时的指挥中心。
吊桥杠
高丽城山城城内的吊桥杠是一道南北向的土堤,长70米,高15米,宽30米,南接金殿山,北筑于山坡上。
环城
高丽城山城的环城的城壁分石筑和土筑两种。北壁和南壁皆石筑。其中北壁较平直,全部石筑;南壁折曲且高低参差悬殊,多石筑,少数段落利用陡哨山势。东壁则依山势,多曲折,缘山脊而避开沟谷,套接山峰,显示了高句丽山城依山高设险的特点。城墙的四角上皆高出城垣,有的还存有二层弧形石基,其顶部及四周,常见有灰层,红色绳纹,方格纹板瓦及素面筒瓦片,当是建于城垣四角望台(角楼)一类建筑的遗物。
高丽城山城内的环城共有三门,西北二门,东一门,西门之南侧同时为水门。其中西门中之北部,保存结构不够完整,惟南墙址可见为下部用石包砌,上部为夯土墙。从北门壁南端算起往北50米处,加筑一段东西向的斜壁;西门壁由北端起往南长约70米处,向西也加筑了一段西北向的土壁。这样就使两城门在平面上形成了左右护卫的翼墙,当是西门外专设的防守结构。高大的门壁皆用夯土筑成,存高10~15米,基宽约10米,顶部现鱼脊状,夯层厚约0.08~0.10米。东门外亦同样在二门壁之间加筑长50,宽15米的南北隔墙,是城门的防卫设施。
建筑台址
高丽城山城内的建筑台址位于山城中部一突起小山上,俗称“金殿山”。台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高约15米。山顶中部偏西一近方形台址,南北长7米、东西宽5米。周围有堆石,当为建筑基址。山之西侧脚下有绳纹红瓦和灰陶片,陶片质地坚硬,并有细绳纹灰砖,其时代当为南北朝和隋唐,与海城英城子山城发现者相同。
储水坝
高丽城山城的金殿山北部有一南北向土坝。其间有一豁口,宽约20米,有山水经北西流,坝存高0.6米。在豁口北断壁可见一段夯土,知是人工修筑的隔墙,南北向形成一块盆地,南北宽约200米、东西长约300米,应是人工修筑的一处储水池。在附近小河岸的滩地,遗存绳纹红瓦和绳纹灰瓦、砖等遗物。
文物遗存
综述
石块
高丽城山城的城墙的石块,多为自然石或打制为长方形,一般厚、宽约0.40×0.60米,小者0.20×0.30×0.50米。现存石壁多剩基部,壁宽4~5米,顶宽1~2米,存高2~3米。城壁多外高内低,有的陡哨处在内侧加筑围墙。
水泉
高丽城山城城内水泉计有4处:一在北城墙山南坡中段,一处在储水池坝东北山坡下,一在城西南角山根下,一在金殿山西北约百米的平地,俗称“哈蝶塘”。后者泉水清澈冬夏不竭,应为当时山城的主要水源地之一。现仍为城居民的饮用水源。
器物
高丽城山城城内西壁中部出土有红色绳纹和方格纹瓦片,南面并出铁甲片,甲片均长方形。规格为8.8×2.2×0.2厘米,边有穿孔。高丽城山城的墓葬中的土坑里,出土有红色绳纹砖,当属稍晚的高句丽遗物。
墓葬
高丽城山城城外的高丽城屯村西一里许的宝泉沟村北百米和宝泉沟西一千米的泉眼沟村,发现有古墓群。墓以灰绳纹砖筑,砖长36厘米、宽17厘米、厚0.6厘米。墓内出有灰陶盆、罐残片等。其墓葬应为汉至魏。为一土坑,出土有红色绳纹砖,当属稍晚的高句丽遗物。
研究价值
高丽城山城应为高句丽时期中期的大型山城,具有及其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考古价值。
据记载,高丽城山城在唐朝时发生过著名的“建安之战”。青石岭高丽城山城保存着高句丽时期山城的特点,为一处不多见的大遗址,历史研究价值较高。
文物保护
1963年,高丽城山城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高丽城山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发[1993]8号)公布的文物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为:城墙内及城墙外墙基外100米以内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150米内为Ⅰ类建设控制地带。
旅游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