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蚕种场
江阴蚕种场
共 2184字,需浏览 5分钟
·
2024-05-24 10:26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江阴蚕种场由长泾镇民族工商业者宋楚材建,时称大福制种场。宋楚材联合友人袁瑞甫、华孟英等集资法币38500元,以每千元为股,共计38.5股,在长泾南街东首野坟冈创办“大福蚕种繁殖场”。大福蚕种种繁殖场共建有蚕室两栋,簇室3栋,冷库1座及制种辅助用房等共104间,建筑总面积约3559平方米。宋氏兄弟聘请了苏州浒墅关著名的蚕桑专科学校教授姜白名为总技师,初期职工180余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扩建了原种生产部。那时的大福蚕种场,已是江浙一带蚕种制种业的“龙头”企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宋楚材又投资在大福蚕种场的河北东街增办了“大福二场”,建造了两栋标准化蚕室,都是地下一层,地面两层半的建筑格局,其他辅助设施用房两栋,共124间,建筑总面积达5346平方米。
抗日战争时期,场内被毁房屋一百余间;二场曾一度被日伪军所占据。蚕业生产处于萧条期,大福蚕种场几濒倒闭。
解放后,大福蚕种场走上了恢复生产的道路。在修复被毁房屋的同时,又先后建起了蚕室、簇室、地下储桑室、机冰冷库和一百余间辅助房屋,并增添了加温设备,具备了催青孵化的育种能力。
1956年,公私合营开始,云亭双利蚕种场并入大福,更名为“公私合营大福蚕种繁殖场”,后又更名为“国营江阴市蚕种场”,这时蚕种场建筑面积约12000平方米,蚕种场占地约6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50平方米。
建筑格局
江阴蚕种场
江阴蚕种场是根据蚕种培育需要而专门精心设计、建造的一组建筑。占地面积约489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299平方米。除第一排平房为生活办公用房外,其主要建筑为二幢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每间均有结构独特的木质排风筒由二层直通屋顶,以随时保持通风功能。地下室构筑水井,有确保蚕种场用水、冷却和调节室内温度之功能。整个建筑除了有主蚕间外还有辅助房、催青楼和化验间。各建筑由长廊、天桥、小花园、天井连为一体。前幢东南化验室后建有地下冷库1座,利用地温供育种室调节温度用。蚕种场除建筑保存完整外,育蚕用具、温度调节、通风保暖设施、器具升降装置等内部设施也全部齐全,这些原始的设施和用具虽然简单却实用,体现了建造者设计的巧妙,担负着江浙地区蚕种的供应。
主要设施
通风设施
温度调节系统
育种楼内的增温炉及排烟道
江阴蚕种场的每间育蚕室前后窗边各置煤炉一座,通过烧煤来提高温度,烟道贴墙直行再上升,用镀锌管伸出墙壁圆孔向外排烟,这样既保持了室内的温度,又保证了室内空气纯净。育蚕室内的各式门窗和各种通风设施,也能有效的调节干湿度。另外,育蚕室最下层为半地下室,地下室内有水井。地下室内不但可以堆放和清洗桑叶,还能避免强光照射,保持室内的温度、湿度相对稳定,有冬暖夏凉的效果。
遮阳系统
遮阳棚架
江阴蚕种场南楼南侧有遮阳棚架,大约有一层楼高,搭接在主楼上。北侧的西段前有遮阳棚架,脱离主楼结构,为洗桑叶的3个大水池遮阳,这两个遮阳棚都是主体建筑建成后添加的,它的结构支撑点为让开窗户位置而不均匀分布,结构柱落脚点在主入口台阶上,遮阳棚的瓦片顶与主楼的阳台结构又有冲突。
货物运输系统
育种楼内的货物提升口
江阴蚕种场选择建在了长泾河畔,方便了育蚕必需品的运输。蚕种场内场房虽然较多,但排列有序,楼与楼之间均有便利的通道。育蚕室的中间为穿道,两侧有穿廊,用以贯通前后院落,穿道内置扶梯以供上下。育蚕室内均设置有货物提升口,用滑轮起吊物品,上下运送货物方便。地下室的入口除了在穿道内设扶梯外,还在院子内另开辟出入口,并设石台阶进出。管理室内设有内廊,而储物室则设置了外廊。另外,后院还铺设了一条铁轨,由场内主路开始至东边的蒸炉房,是蒸煮用器物和燃料的专用交通道。场内进路布置合理通畅,纵横主次分明,实用性强。
文物价值
江阴蚕种场是一处构造设计独特的民国建筑,自建场以来一直延用,为研究中国蚕种培育技术和蚕桑业的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保护措施
2019年10月,江阴蚕种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江阴蚕种场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长泾镇河北东街。
交通信息
自驾:自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江阴蚕种场,路程约35.6千米,用时约53分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