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泄乡
地名由来:水泄彝族乡因明代在境内办铜矿厂,用水引自马板河,因沟长多沙,水至此已泄完,故名水泄。
水泄乡有国土面积395.5平方公里,东邻龙街彝族镇;南隔四季利河与保山地区昌宁县苟街乡为邻;西靠杉阳乡并隔澜沧江与保山相望;北与厂街彝族乡接壤。延伸部上,跨银江河断裂带之上,形成了高山与河谷交替分布的特殊地形。全乡有耕地面积27826亩,其中,水田5227亩,旱地21919亩,人均耕地1.72亩。2007年全乡总户数4653户16858人,其中男性8800人,女性8058人,农业户4203户16220人,占90.3%,非农户450户638人,占9.7%,人口密度43人/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彝、汉、苗、傈僳、白、回、纳西、景颇等8个民族,汉族占24.9%,少数民族人口12763人,其中彝族11249人,苗族579人,白族537人,傈僳族343人,回族49人,纳西族4人,景颇族1人。
水泄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雨量825毫米。地势西高东低,海拔相对高差为1793米,最高海拔2780米,最低海拔1130米(全县最低)。立体气候显著,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状况,全乡森林覆盖率为45%,具有良好的生态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水能资源优势。盛产白木瓜、野生天麻、松茸、花椒、木耳、石竹等农特产品,银江河、黑水河贯穿全境,水能资源丰富,有年发电量3504万度、2592万度的小水电站各1座,35KV降压站1座,另有水底三岔河电站1座待开发,小团山110KV降压站正在建设,预计2008年12月可竣工投入使用。永昌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手机信号、程控电话覆盖全乡9个行政村,通讯便捷。乡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铜、铁、铅、锑、锌、砷、硫、金、银、硅、石膏等,目前已探明的铜矿储量有30万个金属吨,石膏矿储量10万吨,初步探明铁矿储量500万吨。
1978年以来,水泄乡党委、政府在党的富民兴乡政策带动下,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情的粮、烟、畜、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工业化同步发展的特色之路,全乡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好,后劲足。2007年全乡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1187万元,工业总产值13650万元,工业增加值12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94元,财政总收入920万元,全乡中上等烟叶产量达1.59万担,烟农收入1040万元,粮豆播种面积43600亩,粮食总产量8481吨,全乡泡核桃种植面积84495亩,产量504吨,经济收入达1260万元;肉牛存栏9016头,黑山羊18986只,出栏肉牛3141头,出栏黑山羊10683只,肉类总产为1740吨,直接经济总收入达3480万元。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称龙马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厂街区。
1958年,撤区并乡,建立水泄公社。
1961年,水泄从厂街区划出成立水泄区。
1970年,撤销区、镇、社,改为水泄公社。
1984年2月,水泄公社改为水泄区。
1988年,由水泄区改为水泄彝族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