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坑,产品经理都踩过
共 1707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2-11-14 18:36
我在昨天文章结尾的安可时刻留了一道思考题,也在后台收到了一些回答,结果发现很多人都踩坑了。
先看题目。
如果你看了昨天的文章,对于题目背景应该清楚,简单说就是我去吃面时发现了老板的一个不合理设计,于是衍生出了这个问题。
我看有不少做产品的读者针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了方案,有说主动回收碗筷送饮料的、送满减优惠券的、还有说在碗口印上相关提示语的。
不好意思,这些方案只能说是逻辑上成立,但放在真实场景中是铁定落地不了的。
出于部分读者的好奇心,我来谈谈这个思考题。
我先交代实情,其实这个思考题是我预设的一个坑,对应的也是很多产品经理在工作中一定会踩的坑:过度设计。
所谓「过度设计」,指的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做出多余设计,或者对应的问题本身就不成立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产品设计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对于一些产品新人,很容易踩到这个坑里去。
举个例子。
为了鼓励用户主动分享产品或者邀请好友注册并使用产品,有些产品经理会考虑采用分享或邀请注册有奖的策略。
入口通常会放在「我」里面或者一进入产品就弹窗提示,奖励方式有现金或者实物奖品,有的还会做成虚拟权益。
可实际上呢,这种设计就是一个典型的过度设计,要么产品被薅羊毛,要么很少有用户会主动发生这个行为。
原因很简单,主要有两点。
第一,如果一款产品真的好且触发了用户主动分享的动机,即便没有奖励,他们也会拉上自己的朋友来使用。否则都是刻意,流失会很快。
第二,奖励机制如果无法超过用户的心理和行动成本,那这个行为大概率就不会发生。
比如,你会为了 5 块钱优惠券去拉 10 个好友下载并注册一个新 App 么?可如果是 50 块钱呢?
换个视角,从产品和公司的角度来看。
如果实施这个方案的成本是 A,而因此获得的用户增量是 B,折算下来要是 ROI 为负,这就不是一个划算的生意。
那么,这种分享或邀请有奖的方案就是一种过度设计。
说白了,产品的增长一定是靠用户价值积累起来的,外力的刻意干预可能会获得短期效果,但长期流失会很快。
因此,不是所有逻辑成立的产品方案都靠谱,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正确。
回到前面的思考题,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成立吗?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核心原因就一个:成本不成立。
让顾客把吃完的碗筷主动送到收纳台是一个很好的期望,其中对应两个成本,一个是顾客成本,一个是店家成本。
顾客完成这个行为需要动机,而送饮料之类的确实能解决动机问题,但对于店家来说成本太高。
至于送满减优惠券、送薄荷糖之类的方案,都对应成本和可操作性问题。
此外,这家店是全天营业,每天来吃面的人少说也有一两百人,如果按赠送成本每人 1 元来算,假设每天开支一百左右,一个月下来可能就是两三千。
可是,如果店家雇一个人过来专门收碗筷和洗碗,在长沙一个月的薪资估计也就一两千。
这么一比,成本就不成立。
实际情况是,这家店里总共有三个人,一个负责煮面、一个负责加码子并递给顾客、还有一个就是负责收碗。
所以,老板一定是算过账的,即便是雇人来做这件事,也比其他的方式更划算。
要不然,他们宁愿忙一点自己干也不会花钱雇人。
这就证明了前面说的,看似逻辑成立的方案并不一定靠谱,同时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被解决。
做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很多需求,如果第一直觉是去寻找这个需求的解决方案,那就很容易踩坑。
正确的做法,是先去质疑并洞察需求背后的客观事实,从需求对应的问题、成本、方案、价值角度去衡量和评估需求。
遇到问题先不慌,别着急出方案,先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问题,有没有必要解决,是否有其他的出路。
保持独立思考,保持对事物的洞察,或许就会形成一些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产品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产品。
················· 唐韧出品 ·················
上次有读者问我投影仪有什么值得买的,我调研一圈下来最终选定了极米的产品,同时入了两款做对比测评。
一款是新出的 H5,另一款是他们家 4K 的,这两天体验完后会留一台。如果你们感兴趣的话点个赞,之后我出个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