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山遗址

龙王山遗址

共 1722字,需浏览 4分钟

 · 2024-05-24

历史沿革

2007年6月-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荆门220千伏南桥变电站工程建设,对站址所处范围进行了文物勘探和抢救性的考古发掘。该次发掘的墓地位于遗址南侧,发掘面积约1700平方米。共发掘清理墓葬203座,出土玉器、石器、陶器等各类器物9000余件。
龙王山遗址相关文献
2007年9月,国家、湖北省、荆门市各级文物考古专家根据龙王山墓地的发掘情况对龙王山遗址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其为大溪文化晚期的文化遗存。

遗址特点

综述
龙王山遗址俯瞰图
龙王山遗址整个聚落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则,北侧岗地为生活居址,南侧岗地为墓葬区,遗址范围约为20万平方米,属新石器时代遗址。主体部分为一东西向岗地,海拔约104米。岗地北部边缘为山崖,山崖下为平原,且有南桥河自西向东流过,东部为一南北向谷地,当地人称“朝北冲”。南部与墓地所在岗地相连,西部为缓坡地带,以207国道为界。北部的岗地为龙王山遗址的主遗址区,在该岗地的地表都能采集到泥质红陶、灰陶、夹砂红陶残片和红烧土块,还发现了制作规整的石斧、石锛等石器,文化层厚度约50厘米,包含器物丰富。
龙王山墓地
M10全景
龙王山墓地是湖北省内已发现的一次性揭露面积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墓地。已发掘的M10是长江流域已发掘的同时期墓葬中规格最高、也是最大的一座墓:墓葬尺寸[开口平面1.1(1.2)×3.98米]。
龙王山墓地随葬品的数量是同时期墓葬一次性出土陶器最多的墓葬。仅M10出土的器物就超过200件。墓坑形制独特,在国内少见,几乎所有的墓葬都是凿岩石为坑,坑底可见工具使用痕迹,对研究当时的生产力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墓地位于遗址的南部,从发掘情况看,墓葬区无文化堆积层,应是一处专门葬人的地方,这说明当时整个聚落遗址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则:即生活区与墓葬区相对分开;而从墓葬的分布密集、重叠的情况看,说明在龙王山遗址上居住有密集的人口,其社会组织可能是一个氏族公社或几个大家族。

文物遗存

龙王山墓葬共有22座墓随葬玉器,出土玉器总数为73件(套)。器型以玉镯(15件)和玉璜(21件)为主,大部分玉璜及玉镯在出土时就已断裂,并在断处钻孔。另还有玉坠(9件)、玉管(3件)、玉圭形器(1件)、玉锛(1件)、玉饰件(1件)、玉环(1件)以及玉组佩(1套)。
龙王山墓葬出土玉器
玉器整体重实用,不重外观。玉器大多有佩戴使用的痕迹,孔内多抛光处理,并做倒角,以减少对绳子的磨损,玉镯内壁修整光滑,便于佩戴。然而外观却只有基本形制,未饰纹饰,做工也不追求对称、工整。肉眼观察下,玉器颜色以青白色、白色和灰白色为主。玉器整体保存情况较好,破损少,虽都受沁,但受沁等级不同,为轻微—严重,沁色以白色、褐色、褐黄色为主。玉质整体较细腻,呈微透明到半透明,少数受沁严重者不透明。玉器多呈油脂光泽,未受沁部分油性好。

研究价值

龙王山墓地与已确认的龙王山遗址是一个有机整体,对研究长江中游史前时期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的关系,探索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起源、特点、进程、动因乃至中华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措施

1998年,龙王山遗址被荆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荆门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龙王山遗址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龙王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龙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龙王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与美满村交界处。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镇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龙王山遗址,路程约7.4千米,用时约11分钟。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