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海湾景象
☆文学纪念碑5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反思人类文明之作,兼具回忆录与玄思性质的散文集,关照个体在历史中的限度与无助
☆移民美国的东欧流亡作家,在风云激荡的60年代思考人性与历史。论及美国加州的自然风貌,知识分子亨利·米勒和马尔库塞
☆呈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历史的宏大全景,也是一份私人自白
☆ 诗人、学者胡桑翻译,再现米沃什的哲思与语言风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米沃什出版于一九六九年的散文集,系作者定居美国,执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十年的观察与随想,写成这本非常私人的书,开启一段通向自我之旅,这本书见证了他在美国生活、工作、写作的最初心路历程。这本风格独异的散文集既带有自传成分,同时也是对加州历史及风物的哲理沉思。
33篇短文,相互关联,自成一体,总结作者在异国新家多年的经验与观察,缠绕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与文化忧思。米沃什笔下有美国西海岸壮丽而惊心动...
☆文学纪念碑5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反思人类文明之作,兼具回忆录与玄思性质的散文集,关照个体在历史中的限度与无助
☆移民美国的东欧流亡作家,在风云激荡的60年代思考人性与历史。论及美国加州的自然风貌,知识分子亨利·米勒和马尔库塞
☆呈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历史的宏大全景,也是一份私人自白
☆ 诗人、学者胡桑翻译,再现米沃什的哲思与语言风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米沃什出版于一九六九年的散文集,系作者定居美国,执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十年的观察与随想,写成这本非常私人的书,开启一段通向自我之旅,这本书见证了他在美国生活、工作、写作的最初心路历程。这本风格独异的散文集既带有自传成分,同时也是对加州历史及风物的哲理沉思。
33篇短文,相互关联,自成一体,总结作者在异国新家多年的经验与观察,缠绕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与文化忧思。米沃什笔下有美国西海岸壮丽而惊心动魄的自然,论及知识分子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审查制度和宗教,亨利·米勒和赫伯特·马尔库塞,也一再谈及“美国神话。 既是有关他所在时代的宏大全景,同时也是刻画内心肖像的私人自白。
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整部散文集的历史背景。在人生的中途,米沃什凝注“这里”——旧金山的海湾、山峦、森林、河流,感受自己所在的城市、美国和时代,编织现实、记忆和想象的景象或幻象。在异国的流亡中,米沃什“被迫”去直面自然,承受“过于巨大的辽阔”,见证光怪陆离的现象和事件,接纳远离欧洲故土之后涌现出来的空落、彷徨和寂寞,同时深入思考历史的狂热、邪恶和野蛮,关照个人和人类在历史中的限度和无助,寻找个人和人类的出路。
刘易斯·海德评论此书,“出色的,道德严肃而发人深省的散文,抛开了理解和判断我们国家的荒谬归类法。其主题是现代文明的脆弱”。此书展示了米沃什在叙述、情感和感受表达方面的诗人才华,是米沃什散文代表作。
【媒体推荐】
出色的随笔集,兼具道德的严肃性和思想的挑衅性,竭力摒弃我们一直以来用来理解和评判我们国家的贫乏话语范畴……这些文章的主题是现代文明的脆弱性。
——刘易斯·海德(Lewis Hyde),《民族》周刊(The Nation)
在《旧金山海湾景象》中,米沃什保持着远远观察者的语调,他认知了美国的自然、社会和文化,但并不接受。所有文章中都回响着他的一个深刻信念:他并没有真正抵达美国。书名其实已经指出诗人与其居住地之间根本性的陌生感:旧金山海湾代表美洲大陆那本身并无意义的自然,而“景象”则源自欧洲移民的个体精神工作。
——乌尔利希·施密特(Ulrich Schmid) ,《东欧》(Osteuropa)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波兰诗人、散文家。生于立陶宛。1960年应邀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授,1961年起定居美国。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译者:
胡桑,诗人,学者,译者,哲学博士。现执教于同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