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集镇

联合创作 · 2023-08-13 19:18

地名由来:以镇政府驻地集镇命名。张集,又名张家集。地处襄阳、谷城、邓县、光化、新野交通要道。为鄂西北一旱码头,明朝年间(1368-1644)朝廷迁山东五户八军在此设襄阳卫上赵军屯。清初,国家安定,过往客人增多,于是有人来此设茶馆、饭铺、客栈。形成集镇,因系张家较早经商。后人称张家集。1949年,张集划归光化县,把“家”字去掉,直称张集。

2018年12月,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命名张集镇为2018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老河口市辖镇。1951年设区,后改为红旗公社,1979年改为张集农场,1985年建镇。位于市境东南部,与襄阳县接壤,距市府22公里。面积168平方公里,人口4.6万。老(河口)石(桥)公路穿过镇境。辖大房营、余刘、二房营、任家岗、龙兴寺、李家岗、彭家湾、尚岗、三房营、大王岗、阎家、张集、江营、罗营、油坊湾、杜家湾、赵湾、孙楼、汤冲、蒋湾、钟家湾、陈家楼、赵营、高庄、胡家寨、晋公庙、孙家湾、罗湾、高湾、中杨湾、武家岗、詹冲、张湾33个村委会和张集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商贸、运输、建筑、建材、铅业和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以水稻、小麦、棉花、芝麻、种植为主。

历史沿革:

周朝(前1046-前221)张集为楚国属地,从秦始皇设郡县起属南阳郡筑阳县辖,汉至两晋相沿不变,自东晋(317-420)属襄阳辖。

隋文帝(604-618)废筑阳县建谷城县,属襄阳辖。

张家集属谷城县辖。

唐至宋元因袭旧制。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从山东迁五户(邓营、汤营、杨湾、梁庄、谢营)八军(八大军头)在此设“襄阳卫上赵所军屯”(即军垦农场)。

上赵所(即场部)驻雷音寺。

今武营分场大庙李岗前面的庙宇遗址上石像尚存。

明洪武九年(1376),属谷城县仁和乡洛阳都。

明嘉靖元年(1522),改“都”为“里”,属谷城县洛阳里。

清代(1636-1912),张家集以十字街(黑虎庙)为界,至南北门,东属襄阳县,西属谷城县,两县都没有团防局。

清顺治十年(1653),为谷城县洛阳里(张集镇区)一甲;清道光四年(1824),清政府在此设巡检司衙署。

清同治元年(1862),属谷城县沅下里(二甲);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里”为区。

属谷城县兴仁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张家集划为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襄阳)属谷城县辖。

但东街仍挂有“襄阳县办公处”的牌子。

民国二十八年(1939),属谷城县名张家集乡,下辖十一保。

1948年1月,属谷城县爱国民主政府。

同年夏至冬,属桐柏行署襄阳第一区。

下辖石桥、黑龙集、仙人渡、太平店、张家集。

1949年,属光化县第二区,区政府驻仙人渡,辖仙人渡、张集(去掉“家”)。

1951年夏,张集和仙人渡分开,张集为第四区,辖由襄阳县划入的:李岗、任岗、龙兴寺、大房营、武家岗、二房营、三房营、余刘、彭家湾、孙楼、杜家湾1个行政村和原由谷城辖的现张集、罗营、闫家、大王岗、江营、汤冲、油坊湾、赵湾、陈家楼、赵营、高湾、钟湾、蒋湾13个行政村共24个行政村。

1956年,名为光化县第三指导组,原17个小乡合并为西冲、张集、李岗三个大乡。

1957年恢复区建置,名为光化县第三区。

1958年,名为光化县张集(红旗)人民公社,下辖管理区。

辖区范围不变。

1961,名光化县第三区,下辖张集、李岗、西冲、赵湾四个人民公社。

1969年区政府改为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名张集公社。

所辖的晋公庙、孙家湾、高湾三个大队划归李楼人民管辖。

1979年1月,根据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鄂革文〔1979〕6号”文件精神,张集公社更名为“湖北省国营张集农场”,属省办、襄樊市农垦公司管理。

行政上仍由光化县领导。

除原辖区外,另将李楼公社公社所属的现晋公庙、孙家湾、高湾,竹林桥公社所属的现湾、詹冲、高庄、胡家寨村,仙人渡公社所辖的钟家湾、蒋湾村计9个行政村划归张集。

农场下辖李岗、张集、西冲、赵湾、国光5个分场,33个村,233个村民小组。

1984年10月,张集农场划并老河口市张集区,区场并存,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下辖分场(管理区),名称及范围不变。

1987年9月,属老河口市,名张集镇,下辖管理区建制照旧。

1991年,名张集镇,增设肖家洼管理区,属老河口市。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