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墓和祠

共 1337字,需浏览 3分钟

 ·

2024-05-24 10:00

历史沿革

西晋永嘉三年(310年),司马迁祠始建
元代,司马迁衣冠冢始建。
清康熙七年(1669年),司马迁祠进行大规模扩建。

建筑格局

司马迁祠共分四个高台,各台之间由石阶相连,层层上升,共九十九级。每座台前立有一个木牌坊,自下而上,第一台牌坊上书“高山仰止”四个字,第二坊上书“龙门才子故里”六个字,第三坊上书“河山之阳”四个字。最后一台是司马迁墓,墓前有一通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书写的“汉太史公墓”碑,墓冢上有一株古柏。祠庙的第三台上有献殿和寝宫,内祀司马迁的塑像。塑像方脸长须,双眉入鬓。殿宇和山门都是宋代的建筑结构。祠内还保存有许多历代名人墨客凭吊题咏的碑石

主要建筑

文化活动

据《奠汉太史司马公祭文碑》载:明隆庆五年(1571年)三月,时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的芝川人张士佩偕邑举人马永亨、张邦敬等二十九人祭扫司马迁祠墓,并宣读了由张士佩所写的祭文。这次祭祀是有组织的民祭司马祠的开始

历史文化

轶事典故
位于司马迁墓和祠山脚下的徐村主要由姓同的和姓冯的人家组成,他们千百年来自称是司马迁的后裔,据说“冯”姓是司马迁大儿子司马临的后代,“同”姓是司马迁二儿子司马观的后代。两姓亲如一家,但从不通婚。先前司马迁受刑入狱,有好心人向家乡通风报信,为免株连儿女,不得不改姓。“同”、“冯”二字皆取“通”和“风”的谐音,又包含了原姓“司”、“马”两字。
《周礼》记载,古时候有种叫做"魍象"的怪物,会吃掉亡故人的肝脑,但却害怕柏树的气味。为了保护故去的人,人们才会选择种植柏树。司马迁墓上的这棵柏树不仅能预防怪物,还有更好的寓意。每年高考前,很多高考学子会前来祭拜,沾沾一代伟人的灵气,希望考取好成绩
相关人物
主词条: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韩城南,另说今山西河津),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物保护

1982年,司马迁墓和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6年7月10日,司马迁祠年久失修,陕西省文管会拨款8200元,县人民委员会补拨500元,重新翻修,至11月底竣工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司马迁墓和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乡芝川镇南的高岗上

交通信息

乘坐韩城市公交大禹庙司马迁祠线,在芝东村站下车即达。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