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钺

联合创作 · 2023-10-25 14:42

尚钺(1902~1982),号健庵,字宗武,河南省罗山县人,尚钺出身于破落的地主家庭。

1917年,尚钺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读书。

1919年投身于“五四”运动,是河南省国货维持会的活跃分子和学生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919年暑假,他与同学组织青年学社,创办《三日报》。

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后转入本科。当时,在鲁迅的指导下,参加进步文学活动,编辑刊物,创作小说。其代表作《斧背》与《病》,后来被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

鲁迅对他的评语是:“尚钺的创作也是意在讽刺,而且暴露、搏击的,小说‘斧背’之名便是自提的纲要。他创作的态度比(黄)朋其严肃,取材也较为广泛,时时描写着风气未开之处——河南信阳人民。”

1926年冬,在李大钊的激励下,尚钺未及毕业,便脱下了学生装,回到家乡罗山组织农民自卫军,准备迎接北伐军的到来。但北伐军暂时停留武汉,便遵循李大钊的指导,南下上海、武汉参加革命,经郭沫若介绍在北伐军政治部编审科任上尉科员。

1927年4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9月6日经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部长汪后之介绍,尚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主办省委机关刊物《猛进》。10月受组织派遣到豫南,任中共豫南特委宣传鼓动部部长、工农革命军第四大队第六支队党代表兼当地苏维埃主席。12月受命赴罗山、光山一带发动农民武装起义,公开身份是信阳市狮滨中学英语教员。1928年,被任应歧的杂牌土匪军逮捕入狱,经多方营救获释。其间,中共豫南特委遭敌破坏,经武汉赴上海寻找党组织时再次被捕,被押解至杭州陆军监狱关押受审。在狱中,受尽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机密。后经党组织营救,被保释出狱。

1929年春,尚钺经楚图南介绍,被派往吉林省毓文中学任教。在学校秘密组织读书会,与楚图南共同创办了《灿星》周刊。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列宁英文版《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宣传革命思想,发动师生与学校的反动分子作斗争。

这期间,他的学生包括后来成为东北抗日战争的骨干,也包括成为朝鲜革命领导人的金日成。金日成说尚钺是他“马列主义的启蒙老师”。后来,因教育当局无故开除学生,尚钺为之鸣不平,

据理力争,而被校方解聘。随后,来到哈尔滨第五中学任教。不久,又因发起组织“反帝同盟”,被当局撤职,勒令离境。

1930年,赴上海寻找党组织,先在全国总工会宣传部、组织部工作,后调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任采访部主任。期间,中共中央组织部对尚钺以往的经历进行了政审,恢复了其党组织关系。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就在这一年,他的妻子陈幼清带着3个孩子随红军到鄂豫皖苏区,1932年被张国焘当作反革命杀掉,第3子尚海伦失踪,这是尚钺第一次丧妻失子。

1932年4月,尚钺被中共中央任命为满洲省委秘书长。当时,中共满洲省委要搞飞行集会、示威游行,尚钺认为在日本占领东北的情况下,首先应武装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由于与省委意见不一致,而被开除党籍。后到苏联找共产国际为自己申诉,没有结果,于1934年回国,与中共北平市委取得联系,继续办《北方红旗》刊物。不久,北平市委遭敌破坏,党的关系完全中断,便以尚健庵之名,颠沛流离,于1936年来到宁夏中卫县中学教书,任国文兼英语教员。

在学校,尚钺一面继续写小说,一面在学生中秘密组织团体,让学生接触《大众生活》《全民抗战》《中国的西北角》等进步书刊,还以学生读书会名义,自己垫款从平、津、沪一带设法邮购了《呐喊》《彷徨》《野草》《大地》《母亲》等书籍供学生阅读,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培养,介绍学生到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7年3月,在离开中卫中学前,与孟长有、姚怀廉、左琏、刘应春等12位学生合影留念,并在照片顶端题字:“青年的弟兄们,我们的道路只有审思、明辨而不挠地前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革命者上下求索的心境与足迹,也体现了一个前辈长者与其后诀别的砥砺与期待。几十年后,年近八旬的尚钺,在自己的《经历自述》中写道:(当时)我的处境十分危险,又找不到党组织,就决定到延安去找党。有十二个同学听说我要走,他们也表示要跟我一同走,但我不能告诉他们我去什么地方。他们送我走了六七十里路还不肯回去。半路上我们下马车去吃饭,我才拿出自己事先写好的一封信,让他们拿着到陕北延安去找党。我的信是写给延安党组织的。信中作了自我介绍,并把我在宁夏对这十二个人做过党的宣传和教育一事向党作了汇报,希望党继续培养他们做宁夏建党的骨干。我带着孩子、家眷,不能过黄河,只能绕道去陕北。后来我在武汉还收到这十二个人��来信,说他们到延安后不久,党就分配他们到洛川学习去了,他们很高兴……直到“文化大革命”,学校去宁夏调查我以后,我才知道党真的派这些同志回宁夏去搞建党工作了。他们当中有的人已成为宁夏的第一批烈士……

告别了中卫中学,尚钺又来到省城宁夏中学(今银川一中)任教。一段时间后,为了寻找党组织,于1937年回到北平,没有与党组织联系上,便又去了陕北,途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董必武指示他,先去武汉工作,再解决组织关系。1938年到武汉,由郭沫若介绍,到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任中校图书资料室主任。1939年武汉失守前,又随第三厅迁往重庆。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再次掀起反共高潮,第三厅被迫解散。他遵照党的指示,离渝赴滇,先后在昆明瑞云中学、云南大学任教,讲授国文和中国通史。同时,继续培养学生走向进步。

1 943年,中共中央派原南方局宣传部长华岗来昆明,做龙云的统战工作,同时组织西南文化研究会,帮助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学习,了解华北八路军的战斗情况和中共的政策。参加文化研究会的有闻一多、吴晗、潘光旦、曹昭抡、李公朴等人。他们后来参加了民盟,对推动云南的爱国民主运动起到重要作用。当时,尚钺协助华岗、楚图南工作,成为西南文化研究会的骨干。1945年,尚钺重新入党。1946年8月,根据党的指示,先后到上海、山东、华北解放区,在山东大学、山西北方大学、河北正定华北大学任教。1949年秋,随党政大军进京,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尚钺任历史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并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学部委员。这期间,他除了讲授中国历史等课程外,还编写了100余万字《中国通史讲义》,写了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1954年,主编《中国历史纲要》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深受广大干部和历史教学界的欢迎,多年畅销(累计至今已发行40余万册),国外还先后出版了日、俄、波兰文几种译本。

1959年,继��山会议批判彭德怀的右倾机会主义后,尚钺、孙冶方和巴人(王任叔)等人也成为史学界、经济学界和文学界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受到全国性的批判,不准尚钺讲课,不准发表文章,党内酝酿党籍处分,个别人试图将他全家下放农村。由于许多同志的抵制,他才免于更大的灾难。

1960年,受到党政双重处分,1962年,组织上对其所谓的问题予以甄别。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尚钺不仅受到学术上、思想上的批判,而且受到肉体上的折磨,罚繁重劳役,蹲牛棚。1968年,他的妻子阮季、儿子尚嘉齐分别自杀。这是尚钺第二次丧妻失子。就是在这种处境下,他对自己观点坚持不变,认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领导人的意见,也只是一家之言,应允许平等讨论,不应以势压人。

1976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撤销了对尚钺的所有错误处分。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他复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197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恢复他1926年入党的党龄。

198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性报刊发表文章为他恢复名誉。恢复工作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仍孜孜不倦地工作。他在最后一篇论文中写道:“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应该能辨别历史发展的方向,他所争的不是一时之是非,而是万世之是非;所追求的不是一时的荣显,而是客观的真理。”

1982年1月6日,这位为了追求万世之是非、追求客观真理而奋斗一生的史学家、教育家在受尽苦难之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0岁。

浏览 10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