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凯夫 Nick Cave
Nick cave素有音乐界颓废诗人之称,还有“黑暗王子”,“哥特王子”,“痛苦批发商”也是他的代名词。在他的音乐里处处散发着一种无以名状的另界魔性和孤傲的诗人情怀。早期,他是澳洲后朋克乐队The Birthday Party的一员,那时候面相阴郁的他已奠定了在队中晦暗的哥特式唱腔。但这是一支鲜为人知的乐队,人们真正熟知他是在Bad Seeds时期,这是蕴藏着众多才华横溢的一世之雄的乐队。Nick Cave从这时起开始远离Post Punk的氛围,而多了些美国乡村的味道,最明显便是钢琴,吉它,鼓,风琴,小提琴和人声的运用,制造一种教堂式的沉重感,也制造出冰天雪地里一团团火焰。但音乐中那种痛苦与惶恐,不安及黯然却是贯穿始终的,每每都像一把冰冷锋利的匕首插入你的心扉。其实,他的阴郁不象其他很对艺人是来源从小的家庭阴影,相反,他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可他却从小自暴自弃,抽食大麻,假扮女人,着异服烂醉街头,甚至不要命地用针头自虐。这种罪恶的生活塑造了他内心深处的灰暗面。而现在,年过四十的他,似乎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每日诵读圣经的清教徒,生活中的一切变得恬淡从容,洗去了过去的暴戾之气。往日那个哥特之王似乎日渐行远,而一个悲天悯人,易感伤情怀的播爱者却慢慢走来,口中还吟诵着旧约的诗篇...... 听Nick Cave的大抵有两种人,一部分是哥特和后朋克的忠实拥趸,他们在Nick Cave早期乐团The Birthday Party同名专辑阴郁狂躁的哥特美学中不可自拔,或者沉迷于Nick Cave后期乐团The Bad Seeds的诗意精神分裂症中,从《From Her to Eternity》到《Tender Prey》,再到《Henry's Dream》,Nick Cave在颓废病态的美感体验中探讨关于宗教,人性罪恶的话题,其间乐队还曾参与德国导演文德斯的电影名作《柏林苍穹下》,饰演一个非常Nick Cave化的阴郁后朋克摇滚歌手,正好这部电影探讨的也是欲望与拯救的话题。以此我们可以清理出Nick Cave早期的哥特音乐脉络。 另一类喜欢Nick Cave的人则是从94年专辑《Let Love In》之后开始接触他的音乐,此后的Nick Cave逐渐从暴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大量疯狂的吉他噪音和迅猛鼓击被柔和的钢琴抒情曲代替,伤感的弦乐也不离左右,《Let Love In》也许昭示着这么一个轮回,心灵的创痛也许最终要用内在的力量的平复,爱从此成为Nick Cave音乐的一个主题,《Murder Ballads》,《The Boatman's Call》,《No More Shall We Part》,一张比一张宁静,一次比一次伤感,在死亡,犯罪和爱的共同阴影下我们似乎也看见了Nick Cave逐渐成熟也同时衰老的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