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期

联合创作 · 2023-10-25 09:42

何昌期,字伯唐(一作伯泰),号阳严(一作阳山),阳山铜台人(一说连州人)。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于宣,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父亲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应征入郭子仪朔方军。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中战功卓著,被朝廷升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历史故事

双手伏牛一日随父围猎,忽有猛虎蹿出,众人惊恐,却见昌期力贯双臂,挽弓射杀之

据《何氏源流》记载,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于宣,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父亲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

少年时的何昌期长得魁伟硕健,有神勇,力大过人。他天性好动,家旁有一古树,离地数米高的树干上有一碗口大的洞,何昌期便常常手执小石头射之,以此练眼力和手法。初时百发难一中,后来十中其九,射艺日趋精湛。

一天,何昌期跟随父亲去围猎。进入深山老林,才打了几只野兔,忽然林中寂静,却见一只猛虎从荆棘中跃出,一声虎啸,一众人惊恐不已,吓得马仰人翻。此时却见少年何昌期力贯双臂,搭箭挽弓射杀之。

后来何昌期随父亲迁徙阳山铜台(今七拱镇)。当地传说,一年春社训牛,一条大水牛受惊狂奔,乡亲们个个束手无策,纷纷躲开。年方16岁的何昌期见状,不顾危险飞奔过去,一手操住牛绳不放,几经角力,奔牛竟被拉住。

受惊的水牛见无法动身,头一低,便欲以牛角为器冲向何昌期。眼疾手快的何昌期不待水牛冲来,便一个箭步上前,双手掣住牛角,硬生生将此犟牛制服。如此神举,让众人对何昌期的天生神力佩服万分。

巧妙学艺机灵的何昌期击败武霸,又救了他,两人化敌为友,互相传授技艺

一日,何昌期与伙伴们去赶集,见到街头上有一大群人围住一卖艺者正在鼓掌吆喝。挤进去看,却是绰号为“武霸”的艺人正在舞弄双刀卖膏药。

“武霸”生得高大魁梧,双手执刀一阵砍、挑、刺、劈,青光闪动处,赢得观者不住喝彩。年少的何昌期心气颇高,说道:“看是好看,但也不过一般般。”岂料话语被耳尖的“武霸”听到,怒不可遏说:“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甚刀法?今日与我比试比试。”便拉着何昌期走到桥上比武。

此时的何昌期虽骑虎难下,心下却也不畏惧,拾起一根扁担做武器。比武开始,“武霸”舞动双刀欺身而上,何昌期手举扁担挡了两刀便被砍断,一时险象环生。何昌期寻思,近身相斗必败无疑,只能智取。

他便几个纵身跳到桥尾,远离“武霸”,并趁机拾起地上的石块。“武霸”以为何昌期要逃,便挥刀追将过来,却见何昌期手掌一挥,那“武霸”忽然双手弃刀遮面,嚎叫起来,更因重心不稳跌入河中。

围观群众见此纷纷喝彩,高声称赞何昌期。而何昌期则跳到河里,把“武霸”救了上来。两人由此不打不相识,互相传授技艺,何昌期因而学得了一套好刀法。

勇冠三军何昌期奋勇攻入敌阵,取得大同之战胜利,敲响安禄山叛军灭亡的丧钟

唐朝天宝年间,玄宗皇帝李世民年老昏庸,政治腐败,军队疲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唐朝封疆大吏河北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叛军所至,郡邑望风而溃,不到一个月时间,叛军就攻陷了东都洛阳。

因此,各地州郡都纷纷募兵平叛勤王,何昌期立即前往连州(当时阳山属连州管辖)应募。在连州校场的比武考试中,何昌期能拉开二石(即240斤)硬弓,“超距加人一等”(“超距”就是跳跃的意思,是一项武术动作,相当于现代的跳高、跳远)。郡守见何昌期武功特别,立即录用,并命为裨将派往河北。

为平息安碌山的叛乱,唐玄宗命大将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朔方军平叛。安禄山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他的干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大同军阻击郭子仪军队。

何昌期此时在朔方军为裨将,颇受统帅郭子仪器重。一日两军相遇,何昌期与军士们商议:高秀岩骁勇有谋,待他列成陈势就难以与其争锋了,不如乘他立足未稳迅速出击,取得先机,方能求一胜。

紧急部署妥当,何昌期策马扬刀,率先上阵杀敌。此时叛军阵脚未稳,神勇的何昌期冲将过来,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叛军一时乱作一团。朔方军众军士在他鼓舞下皆奋勇攻入敌阵,高秀岩部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何昌期率领的这次胜仗是叛军起兵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大挫其嚣张气焰,振奋了唐朝军队的军威,而何昌期更成为了朔方军英勇杀敌的典范,被誉为“何十万”,谓之一人能当十万大军。在他的模范影响下,朔方军取得了大同之战的胜利,敲响了安禄山叛军最后灭亡的丧钟。

为表彰何昌期的卓著功勋,后来朝廷升他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何昌期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