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 Saratchandra Chatterjee
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Sharadchandra,也拼为Sarat Chandra Chatterjee),是孟加拉文坛上仅次于泰戈尔的大作家,也是印度孟加拉语文学中第一个职业作家。泰戈尔曾说:“萨拉特窥透了孟加拉人内心的秘密,在他的描绘着悲欢离合的绚丽多彩的创作中,人们清楚地认识了自己。” 查特吉1876年9月15日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胡克利县德瓦南达村。他的父亲穆迪拉尔·查特吉由于家境贫寒,又经常失业,最后不得不将全家迁到比哈尔邦帕格尔布尔县依靠妻弟生活。他的童年在极端贫困中度过,中学毕业后无力升入大学。查特吉的创作活动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以写短篇小说开始的。他的父亲是一位酷爱文学的学者,对于诗歌、小说、戏剧各种文学体裁都进行过尝试,但从未写成一篇完整的作品。17岁的查特吉翻阅这些未完成的手稿,往往因考虑它们该是怎样一种结局而彻夜不眠。这促使他自己动手写小说。不久,因为就业问题和父亲发生冲突,逃离家庭,到处流浪,广泛地接触印度各阶层人民,深入地了解城乡生活,为他日后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1年,萨拉特曾在帕格普尔与一些文学青年成立一个小团体,创办手抄本刊物《阴影》。1904年,查特吉来到缅甸谋生,在仰光政府机关里当了十年小职员。1907年,他在文学刊物《帕罗蒂》上发表第一部中篇小说《大姐》,一举成名,并从此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13年回到加尔各答,专事写作,靠不固定的稿费收入生活。从1913年起,他的小说在《耶摩纳》、《印度》和《文学》等杂志陆续发表,成为孟加拉最为读者喜爱的作家。1934年,达卡大学赠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主要作品有:《乡村社会》(1916)、《嫁不出去的女儿》(1917)、《代瓦达斯》(1917)、《斯里甘特》(1917-1933)、《道德败坏的人》(1917)、《被焚毁的家》(1920)、《婆罗门之女》(1920)、《秘密组织--道路社》(1929)和《最后的疑问》(1931)等。查特吉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30部中、长篇小说。他的短篇小说集有 《宾杜的儿子》(1914)、 《二姐》(1915)、《贝昆特的遗嘱》(1916)、《卡西纳特》(1917)、《斯瓦弥》(1918)、《画像》(1920)、《何莉拉克什弥》(1926)和《奥努拉塔·萨蒂和帕瑞什》(1934)等。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家庭生活和母爱。代表作有《宾杜的儿子》、《拉摩的悔悟》和《诉讼的结果》等。后期的作品着重揭露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摩黑什》描写一个身受经济剥削和宗教歧视的穆斯林佃农贫困的生活和无权的地位。《奥帕吉的天堂》叙述了贱民奥帕吉悲惨的一生,他死后连用几根木柴举行火葬也不能如愿。这两篇小说被认为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这些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背景,以反对印度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及腐朽的封建传统为主题,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孟加拉的社会现实,生动地刻画了中小资产阶级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殖民主义者、封建统治阶级及僧侣等的专横和狡诈,对被压迫者,尤其是对妇女的不幸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其中,萨拉特四卷本的自传性长篇小说《斯里甘特》最为著名。在结构上,它以主人公的流浪见闻为线索,由一幕幕细致描写的场景联缀,全面地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的社会生活。在美学上,他又用朴素的语言传达出真实的感受。因而,它被认为是印度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的作品语言简练,心理描写细致。他的小说传诵很广,对以后的印度文学的发展极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