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梨痕 Lihen Gao
高梨痕,1890年出生于湖北省竹溪县西乡,是中国电影默片时代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传奇电影人。 他很早就接触到了革命思想,八岁随父亲到上海求学,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投身辛亥革命。1911年冬,他加入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调赴山东烟台、黄县等地参加战斗,还曾在武汉汉口的《震旦报》当过一段时间记者。191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高梨痕参加了启民新剧社。此后十年里,高梨痕从事过跑码头流动演出活动,参加过由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摄制的影片《爱国伞》的演出,也参加过郑正秋等人组成的大中华新剧社。 1924年,高梨痕进入中华电影学校(根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记载,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各类影戏学校有17所之多,中华电影学校创办于1924年,只开办过1期就宣告结束),与“电影皇后”胡蝶是同学。1925年,高梨痕成为天一影片公司创始人之一,正式开启自己的电影生涯。但高梨痕在天一影片公司只待了一年,1926年便跳槽到明星影片公司,后来又辗转至香港邵氏等影片公司,先后担任演员、编剧和导演。 从1925年到1950年,高梨痕先后参与了《爱国伞》、《自由之花》、《压迫》等31部进步影片。受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高梨痕参与的这些影片都无一例外地反映了社会问题,可谓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1928年,根据平江不肖生的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的电影《火烧红莲寺》上映,主演之一就有高梨痕,还有后来红遍上海滩的“电影皇后”胡蝶。《火烧红莲寺》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武侠神怪热。从这部片子开始,武侠电影成为在世界影坛上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种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当时高梨痕正在香港。香港电影界人士也同仇敌忾,开始拍摄大批表现民族抗战题材的爱国影片,尤其以香港电影工作者集体编导、集体出品的抗战电影《最后关头》最富表现力,高梨痕正是该片的联合导演之一。《最后关头》是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正面表现抗日救国的电影,展现了日军侵华战争给中国大地带来的深重苦难,一群大学生在爱国同仁的教导下纷纷行动起来,深入各行各业进行爱国宣传,呼吁国人奋起反抗。参演该片的有薛觉先、马师曾、吴楚帆、林妹妹等数百位当时的知名影星,而且全部都是免费出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以后成了汉奸的汪精卫也在该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最后关头》一片拍卖上映版权所得的23900元港币中,除为前方将士购置3000元港币雨具外,其余尽购了救国公债。台湾的电影史学家杜云之将该片选为“中国百大名片之一”。 1952年,高梨痕离港返沪定居,入华东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受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此后,高梨痕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电影的拍摄制作,但他的生活仍然离不开电影,他开始进行电影方面的创作,同时以一个电影人的身份,记录中国电影的发展,留有《上海话剧的诞生及其发展》、《我知道的天一影片公司》、《上海电影界旧语》等回忆录,详解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啼笑因缘》之谜。 1982年,年迈的高梨痕很想回故乡看看,可惜的是,5月起,高梨痕就健康状况不佳。10月16日高梨痕因年迈体弱不幸去世,竹溪终究未能等回这位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