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凯平 Kaiping Peng
人物经历
1979年,彭凯平从湖南岳阳考上北京大学。
1983年毕业于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给教授当助手。
1985年开始教课,在北大教的第一门课是“心理测验”。后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班主任、辅导员、系主任秘书和系主任助理。
1994年,和师兄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发表了“文化与归因”一文,这使彭凯平有幸成为全球文化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者之一。
199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导师教授),后来受聘任并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
曾获美国伯克利分校及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
2008年5月起受聘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2011年,与导师彭凯平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及英文名称Experimental Ethics。
教育经历
1997年 博士学位
1995年 密歇根大学 硕士学位
1983年 临床心理学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3年-1987年 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7年-1989年 北京大学心理系讲师.
1989年-1991年 访问学者
1991年-1997年 密西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起 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
2024年4月,不再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职务任免
2024年4月18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召开院长调整宣布会议,会议宣布,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决定彭凯平不再担任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职务。
研究方向
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获奖记录
2023年1月,入选“2022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
社会任职
美国领导委员会委员、加州大学学术奖励委员会委员、《亚洲》编委;《华人心理学》编委、《社会及人格研究》编委、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研究所”“问题研究所”“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曾获得教育部、美国、美国国家心理健康基金会等多项资助与奖励;曾任()委员会委员、第五届世界华人共同主席(2004)。智库专家。
多次担任国内外政府机构和的咨询与包括中化集团航集团思科公司等;
社会活动
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纪念大会上作报告。
2022年9月,参加制作的中国青年电视公开课节目《》。
2022年12月17日 20:00,“”邀请到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教授彭凯平;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研究员刘夙;此念文化创始人,2017级同学,一起阅读学习美国语言天才的著作《》,用语言来分享语言的历史和魅力。
2023年参加节目《开场白》第二季。
主要成就
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在《中国社会科学》、《心理学报》、《Psychological Review》、《American Psychologi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Psychological Science》、《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Emotion》《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等学术期刊有重要成果发表。 论文引用量两万五千余次,自2015年起,连续9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2张)
专著《心理测验》曾获青年教师科研二等奖(1988)
专著《文化心理学》为美国多所大学指定参考书(2000)
论文《文化与归因》获年度优秀论文奖(1994)
论文《文化与辩证思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优秀论文奖(1997)
论文《文化与种族认同》获美国中西部心理学会研究生论文一等奖(1996)
论文《文化, 辩证与矛盾思维》收入经典论文(1999)
论文《文化与人类推理》收入《文化心理学手册》(2001)
论文《文化与思维系统》发表于《》(2001)
论文《辩证思维与主观幸福感》获美国会最佳论文奖(2004)
论文《文化适应的认知后果》获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2006)
所著《》荣获2016年度中国十大健康图书
出版图书
人物事件
2021年8月,彭凯平在上曝出自己“隔离期间开会的标配装”——上身穿着和衬衣、打着领带,下身穿着一条红色的,迅速引发网友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