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士德 Shide He
何士德(1910—2000)生于广东阳江县(今阳江市),中国作曲家、指挥家,新中国电影音乐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同时参加上海音专周淑安教授指挥的合唱队。随后加入梅伯器(意大利人)指挥的上海万国合唱团。后转入国立音专,随黄自教授学和声与作曲,并兼六所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他参加了上海学生抗日请愿和募捐支援东北义勇军活动。不久回新华艺专任音乐系指挥,并任上海艺专音乐教授。同时任上海国民抗日救亡歌咏协会总指挥,歌咏界战时服务团团长,洪钟乐社指挥。为冼星海的《壮志凌云》电影插曲《拉犁歌》担任指挥和领唱,为抗日募捐音乐会与《洪波曲》作者张曙一起领唱。1937年七七事变后,同麦新、孟波等组织抗敌后援会上海国民救亡协会宣传团,任团长,领团离上海到南昌,与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汇合。南昌抗战歌咏协会成立,选他当主任兼总指挥。他为麦新作词的《中国空军》谱曲。1937年10月在南昌参加新四军。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调到新四军军部组建民工队任队长。创作歌曲《反扫荡》(罗汉词)。同年为《新四军军歌》谱曲(陈毅执笔作词)。后创作《渡长江》(赖少其作词)、《新四军万岁》(沈西蒙词)、《当兵把仇报》(刘保罗词)、《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朱镜我词)、《我们本是一家人》(向征词)、《挖战壕》、《父子岭上》、《战地妇女》、《青年之歌》、《收获》、《反正》等歌曲,写出《指挥法》、《发声法》等著作。1940年底到苏北盐城任鲁艺华中分院音乐系主任和教授。1942年12月调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并当班主任。1945年在延安当选中共七大候补代表。“七大”开幕式上他指挥全体代表唱《国际歌》。 抗战胜利后被派往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任联合文工团团长。1946年11月调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党总支书记,并负责音乐工作。1949年11月调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委员兼音乐组组长。1953至1958年任电影局音乐处处长,北京电影制片厂艺术指导兼作曲。在东影创作了《民主东北》影片音乐,担任新中国首部大型故事片《桥》的音乐创作和故事片《光芒万丈》部分音乐创作。后为电影《春城秋年》《林家铺子》和文献纪录片《中国人民的胜利》及短片《故宫》《长江》《反对细菌战》作曲。为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配乐。 1958年在“左”的影响下受不公正对待。1962年任中国音乐出版社辞典编辑部主任。1979年后他受的不公正对待逐步解决。1979年他同几位新四军老战友筹组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他任艺术指导兼指挥,后发展为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他创作了混声四部合唱《中国女排之歌》(晓星词)、大合唱《长城之歌》选曲(蒋汕词)、《青松》(陈毅词)、四部合唱歌曲《永放光芒》(聂大鹏词)等。1982年离休,定居北京。2000年12月2日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