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口镇

联合创作 · 2023-09-15 20:29

地名由来:瑚布图河、小乌蛇沟河和大肚川河在此交汇。

2015年7月,三岔口镇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名单。

2011年10月,环境保护部授予三岔口镇2011年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之“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

" 东宁县三岔口朝鲜族地处黑龙江省东南部,1985年撤乡建镇,是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省建委推荐为国家级小城镇建设优秀镇,是省级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小区。距东宁县城11公里,东与俄罗斯仅一条小河之隔,边境线65公里。距俄远东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和重工业基地乌苏里斯克(双城子)市54公里。距俄远东最大港口城市符拉迪活斯托克(海参崴)154公里;西与吉林省珲春市毗邻,北与口岸座落在镇政府500米处,与俄罗斯波尔塔夫卡口岸相距仅300米;1999年9月国务院批准的中俄东--波互市贸易区座落在口岸附近。镇所在地南5公里处有亚洲最大的原侵华日军地下要塞;50公里处有刚从俄罗斯回归的1.44平方公里的自然林;北3公里处有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幸福小区。

气候。三岔口镇素有“塞北小江南”的美称,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6度,年有效积温2990度;13个村有11个村属第一积温区,无霜期140--150天;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550--600毫米。

农业。全镇7.1万亩耕地大多集中在“两河”(绥芬河、瑚布图河)冲击平原上,其中有水田面积35800亩,土质肥沃,无污染,盛产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优质大米,还盛产苹果、苹果梨、杏、桃等多种水果,果树面积6006亩,也极适应花生、地瓜、烤烟、白瓜籽、甜葫芦、西香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近几年,依托口岸优势,我镇又建起了相当规模的蔬菜出口基地,有蔬菜面积7000亩,其中棚室蔬菜近千亩,口岸年出口蔬菜5万吨。

三岔口朝鲜族镇域面积254平方公里,占合作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共辖有13个行政村,总户数4593户,总人口16149人,其中朝鲜族人口6137人。全镇耕地面积81024亩,其中水田面积33947.2亩。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4659万元;合作经济组织收入实现6093万元;乡企完成总产值8566万元;财政收入完成353.7万元;人均收入3683元。

三岔口西山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三岔口西山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牡丹江市东宁县三岔口镇三岔口村西山山顶上,GPS北纬44°00′27.2{C}{C}{C}{C}{C}东经{C}{C}{C}{C}{C}131°13′02.2

历史沿革:

原名“三岔河口”。

清代晚期推行“实边政策”,渐次垦辟。

清光绪七年(1881),吉林将军委派官员于三岔口地方试办屯田和招民垦荒。

翌年于三岔口设街,命名三岔口街。

清光绪十五年(1889),设立三岔口招垦总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撤销招垦总局,设置绥芬厅,驻三岔口街。

三岔口街遂成为县一级政权中心,并成为中俄两国边民物资交流的边境口岸。

清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改绥芬府,移驻宁古塔城,于三岔口设置东宁厅。

1913年将东宁厅改为东宁县,三岔口为东宁县城。

1917年,划为第一区。

1939年6月,伪县公署移驻小城子(今东宁镇)后,三岔口街成为一片废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原边境居民陆续迁回,流浪在牡丹江地区的朝鲜族群众相继被安置在沿边境地区。

1948年10月,东宁县于三岔口设置第四区,1953年改设三岔口朝鲜族自治区。

1956年5月,设置三岔口朝鲜族乡。

1958年9月,与大乌蛇沟、泡子沿乡合并成立边疆人民公社,后改为三岔口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改为三岔口朝鲜族乡。

1988年3月,改设三岔口朝鲜族镇。

名称沿用至今。

浏览 9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