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沟镇两铭村

联合创作 · 2023-10-08 23:53

2021年1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两铭村为2021年山东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2021年9月,两铭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19年12月,两铭村被认定为第一批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社区)。

两铭村,坐落在蓬莱市西南顶端,村子四面与龙口市诸由观镇毗连,只有东北角和蓬莱市接壤,历来属蓬莱市管辖。解放前,村子东北、西南两条路口皆立有一石桩,上面镌刻七个大字:蓬莱一峰两铭乡。意为两铭村是蓬莱西南边缘的“顶峰”,屹立于蓬莱、黄县(今龙口市)交界处。

据传,两铭村约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建村,占山户为陈、王两姓。尽管陈、王两姓比张姓来得早,但后来的张姓却人丁兴旺,现在近千人的村庄,张姓占了95%以上,而陈、王、纪、段、郭五姓不足5%。据考证,张姓系于明朝永乐二年(1404)随军迁来,村子旧址在现诸由观镇洼沟村村东的山南头,因水源稀缺,遂搬至现址,与陈、王两姓合村。《张姓族谱》记载:“稽我始祖,原籍云南大理府帛茧胡同,徙居(青州)懒柳树,复迁登郡蓬邑城西南。兄弟三人,一住于南文张家村(今龙口市北姜家镇文家张家村),一住河北陡崖村(今蓬莱市北沟镇河润村,以前该村曾叫“河北崖”),一住河南张家村。”河南“张家村”即为两铭村初期村名,因座落在蔚阳河南岸而得名。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因村西2华里处的黄县地界又建有一村叫“西张家村”,故村名更改为“东张家村”。张姓本是“军户”出身,族人历代尚武,宗族观念极强,面对强权和各种民间暴力,能够团结一心,群起而维护村集体和村民的利益。《张姓族谱》中有“卫比邻同心协力,御-众志成城”之言,这就是东张家村人的精神。

350年前,即清朝顺治中期(1641—1657),东张家村有一个村民到黄县城(今龙口市黄城)赶集粜粮,粮食被明朝宰相范阁老①的家丁买去。家丁依仗范阁老的权势,不但不付粮款,而且连盛粮食的口袋也霸为己有。粜粮村民返回村里一讲,全村人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带着麦叉、铁锨、镢头等农具,结伙到了黄县城南卢山(现在的南山)范阁老家中追讨。当时的宰相官邸,深宅大院,为护院养有两只“大马猴”(即“山魈”,其体形强壮,凶猛彪悍)。村民进了范府大门,两只大马猴呼啸一声腾空扑来。一村民飞起一脚踢向一只大马猴,哪知无后跟的破鞋脱脚飞上半空,大马猴一时不知何物,竟吓得转身仓皇而逃。说时迟那时快,另一村民手举麦叉刺向另一只大马猴的胸膛,顺势用力往上一甩,大马猴“扑通”一声落地而亡。范府家丁见此情景,惊恐不已,速报范阁老。范阁老闻报,立即传粜粮的村民进见。村民面对范阁老毫无惧色,一五一十讲了其家丁强占粮食和口袋之事。范阁老令人从仓库中拿来盛粮口袋,一看口袋上果然有张姓堂号。范阁老一生清正廉洁,岂容手下人强买强卖、欺压百姓,因此他不但没有怪罪杀死大马猴之事,还吩咐立即算清粮款、归还口袋,并以温和友好的口气对东张家村的村民戏说道:“你们村不该叫东张家村,应该叫‘野张家村’啊!”

从此,“野张家村”村名远扬,威震四方。久之,外村人给添了一个字,叫成了“野毛张家”。后来,村人因为村名太俗,也改了一个字,称为“冶张家村”,这个俗名一直流传至今,名虽不雅,却令村人自豪。

“清朝咸丰十一年辛酉九月朔”,“捻军(太平军)蜂拥蚁集,纷至沓来”,由西进入蓬境。捻军虽然反清排洋,但军纪不明,进村后即“掘冢墓地,开地窖,毁五谷,损六畜,灭地契,污书籍”。冶张家村人以团练之勇,舍生忘死,抗击捻军,结果“合村老幼,被掳者四十一,男女捐躯者二十九,毁屋宇五十二间整,失牲口八十有三头”。期间,“某公义愤杀贼,为民捐躯;某妣不屈受辱,骂贼被戕。”冶张家村民的刚烈之举,由此可见一斑。而“蓬莱一峰”之辞,确属名副其实。

追根溯源,冶张家村能够形成和始终保持不惧-和暴力的传统村风,当时村里的带头人张丕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决定因素是村里的带头人,张丕鸿(1858—1939),号仪堂,排行老六,本村人称其为“六爷”,外村人称之为“张老六”,他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早期冶张家村的村长,是村史上公认的最有胆有识、最公平正义的领导人,村长张丕鸿就是冶张家村历届带头人的杰出代表。至今村民依然有口皆碑。

清朝末年,官府-,暴吏横行,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有一年,冶张家村一村民到诸由观北村赶集粜粮,在粮食市上,因衙役横不讲理,强征暴敛,引起摩擦,冶张家村民怒不可遏,飞起一脚将衙役踢死。出了人命,尤其又是官府衙役的命,更是非同小可,这一村民遂惶惶不可终日。六爷闻讯后当即挺身而出,对遇事的村民说:“你马上到东北躲一躲,天大的事我顶着!”遇事村民感激涕零,赶紧匆匆逃命而去。随后六爷到黄县衙门代罪顶替,当即被关押起来。审讯之时,六爷大义凛然,据理力争,致使县衙无法判罪,后来村民们募捐打通官府,六爷才被放了出来。

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六爷的带动和感召下,冶张家村越来越“野”,村规村法也越来越严。当时嫁到外村的姑娘,婆婆家谁也不敢“小看”,一旦有“风吹草动”,村人即群去“争气”,谓之“娘家有人”。外村不安分之人即使再嚣张,也不敢偷冶张家村的一点东西,更不敢动冶张家村人一指头,此村风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建国后。最能说明冶张家村“野”的是:“文革”前,每逢到外村看剧看电影,倘若发生了纠纷,只要一听是冶张家村的人,对方便自动偃旗息鼓;“文革”中,村内“两派”斗争尽管很激烈,但遇到和外村人发生争执,“两派”便立即联手对外。

六爷不仅创立了威严的村风,而且以自己的无私、威望和能力,把村人的思想统一到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上,采取有钱出钱、无钱出力的办法,办起了诸多惠及子孙的经济、文化和福利事业,至今多处遗迹尚存。如砌小姜家村对岸的河崖,村南挖一丈宽的南沙沟,村东修粮盐道,村西修诸由观道,南街修道直通东耩南顶,中街修道直通东耩“宫家顶”,北街修道直达刘家村道口,而且各道陡坡上都铺有“石簸箕”,并立石桩刻字“道宽丈五”。他还组织建学校,村里孩子不论贫富皆能进学堂,其置做的书桌板凳大小和质量均为上乘,一直使用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本村小学并入大姜家完小。另外,旧时村人办丧事村里备有大杉杆、人抬杠、棺材罩,富丽堂皇,方便了群众。而逢年过节时演出,则有锣鼓,有高跷,可谓名噪四乡。

最值得一提的是,六爷领导村民修筑了村北防水护村大坝。过去,每到夏天村北小河(蔚阳河下游)就发大水,常常泛滥成灾,洪水不仅把村北的土地变成了“芦苇荡”,而且还经常淹没村庄,冲毁房屋。为防水患,100年前,六爷教育村民,放弃私利,贡献土地,在村北筑起一道高1.8米、宽30多米、长750米的大坝,从村西一直抵达村东。今天,在卫星地图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坝上树木郁郁葱葱,大坝蜿延曲折,犹如一条土龙傲立村北,而龙头直指村西大湾,恰似土龙戏水。

特别称奇的是,大坝中间的坝南(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烈士张子斌墓北)有一棵参天大白杨树,很久以前,树上就栖息着两只鸟,每到傍晚时分便“讴吼、讴吼”地叫。村民不知其为何鸟,又往往只闻其声而不见其踪,便将其视为“神鸟”,并且随其鸣声而称之为“讴吼鸟②”,大白杨树因之亦被叫做“讴吼树”。该树直径2.5米,高达30多米,据考证树龄约有350年,直指苍穹,巍巍壮观。当时,如果从北沟往南行走,只要踏上北沟的南耩,就能看到“讴吼树”的树梢——讴吼树,无愧为“蓬莱一峰”的象征!几百年来,讴吼树和讴吼鸟充满了诡异色彩,历来被村人和方圆十里八村的人所喜闻乐道,也为冶张家村罩上了一层神秘光环。

1968年秋天,讴吼树被砍伐,其木建了大队的房子。1978年后,因为没有了水患,村西大湾被填平,村北大坝东段亦被平为耕地,西段如今尚存,但已百孔千疮,满目荒凉。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倘若三处旧迹保存至今,那“土龙横卧,古树参天,神鸟鸣唱,微波荡漾”的独特景观,不正是两铭村古风神韵的鲜明写照吗?

大约1920年前后,因村中事业蒸蒸日上,六爷觉得“冶张家”的村名有粗俗之嫌,经与村人商榷,决定用宋朝理学家张载两篇文章《东铭》和《西铭》的合称《两铭》作为村名。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两铭村”作为法定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注:

①范阁老:范复粹,字玉坡,号清六,今龙口市黄城菜园泊村人,明万历年间进士,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任皇帝,有“四朝元老”之称,崇祯十三年任宰相,人称“范阁老”。明亡,范不仕清廷,归隐故里。

②讴吼鸟:最近经本文撰稿者张柏基深入调查,又通过在网上发图片对照、征询意见等手段,证实“讴吼鸟”,实际是猫头鹰的一种,学名叫“穴鸮”。

两铭村附近有蓬莱阁旅游区、九丈崖、长岛旅游风景区、三仙山、八仙过海旅游景区、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等旅游景点,有蓬莱海参、长岛海参、蓬莱加吉鱼、蓬莱苹果、烟台鲍鱼、长岛海胆等特产,有长岛渔号、戚家拳、八仙过海传说、长岛显应宫妈祖祭祀大典、胶东道教音乐、大杆号吹奏乐等民俗文化。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