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顿镇
地名由来:据《太平寰宇记》载:“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楚令尹子玉所筑”。春秋时,顿国为陈国所迫,国都南迁,故号“南顿”。
南顿镇人杰地灵, 历史悠久 。据《太平环宇记》载:“南顿,古顿子国,后逼于陈南徙,故号南顿,其城令尹子玉所筑。”汉置南顿县,晋惠帝置南顿郡,宋熙宁六年省为镇,入商水、项城。明省入项城,清设南集牌,民国时设区。建国后为第六区,1958年成立南顿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为南顿乡,1988年撤乡设镇。
南顿镇是三纵三横的“申”字型框架, 现正开发“金三角”型。近年来, 南顿镇携手共进铸辉煌, 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 大手笔铸就城建新蓝图,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1世纪的南顿镇, 环境宽松, 服务优质, 政策优惠, 是各方仁人志士投资的热土、兴业的乐园、开明之地。
区位:
南顿镇位于市境西北部,东及东北邻城郊乡,南邻范集乡,东南邻永丰乡,西及西北与商水县接壤。面积71.72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南顿。全镇辖24个行政村,人口6.5万人,耕地5.6万亩,是回族居住较多的镇。南顿是项城市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城市城区的西大门和行政、文化、教育、商业中心。
交通:
南顿镇有漯阜铁路、阿深高速公路、106国道、周李公路穿境而过,长虹运河纵贯南北。
人文:
南顿镇是西汉文化的发源地, 境内有“光武庙”、“白果树”、“扳倒井”、“千年汉槐”、“饮马池”、“跑马岭”、“凉马台”等文化古迹遗址; “鬼修城”、“王莽赶刘秀”、“上八里出邓禹等传说渊源流长。南顿故城游览区是河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农业:
南顿镇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使粮畜生产结构, 粮经比例日趋合理, 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轨道。南顿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优质服务, 使农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 走出了农业产业化,农区工业化,农产品变商品,农民变成工人,商人,城镇居民。全镇有效灌溉面积达5.2万亩,各种农业机械达5200台(套),规模养殖场达168个,畜牧业总产值近亿元。
南顿清真寺院
位于南顿镇河北沿清风路西。宏伟壮观的南顿镇清真寺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虽然历经多次战争和地震洪水等劫难,但在当地回族群众的同心协力保护下,清真寺的大建筑物
南顿古城墙遗址
南顿古城墙遗址该遗址位于南顿镇东风行政村内,东距市区5公里。南顿古城墙是商代古城遗址。南顿,古为顿子国,有城墙2公里见方,经过2000多年沧桑变迁,原南、东、西城皆为平地,仅存东北角一段土城
田园古墓群
田园古墓群位于项城市南顿镇田园村。年代为东周。 2016年1月22日田园古墓群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南顿清真寺
南顿清真寺位于南顿镇河北沿清风路西。宏伟壮观的南顿镇清真寺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虽然历经多次战争和地震洪水等劫难,但在当地回族群众的同心协力保护下,清真寺
历史沿革:
周为顿国。
汉时置南顿县。
晋惠帝时置南顿郡。
北齐废郡省入和城。
隋大业初复为南顿县。
唐武德六年(623)省入项城县。
证圣元年(695)复曰光武县。
景云元年(710)复名南顿县。
五代因之。
宋熙宁六年(1073)设为镇,并入商水、项城两县。
元祐元年(1086)复置南顿县。
明代省入项城县。
清代设南顿集牌。
1912年设区。
1949年为项城县第六区。
1958年成立南顿人民公社。
1983年改为南顿乡。
1988年改置南顿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