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山镇
地名由来:“嵊山”之名,始于咸丰至同治年间。清同治《外海水师图》载,为尽山谐音的异写。1924年《崇明县志》卷二:“陈钱山。亦名嵊山,又名尽山,言诸岛至此尽也。”1947年《江苏外海诸岛纪》:“外海山岛户口,繁衍之始,在嵊山可假定为咸同。”。
2022年1月,嵊山镇被认定为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嵊山镇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2009年1月,嵊山镇上榜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嵊山镇位于浙江省的东北部,嵊泗县的最东端,全国著名的舟山渔场中心,位于北纬30°43’,东径122°49’,居长江和钱塘江入海0汇处,是全国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心点,浙江省最大的鲜活海水产品出口基地,又是国家一级渔港和二类开放口岸。嵊山镇由大小51个岛屿组成,海岸线总长19.3公里,嵊山镇南面深水线3.7公里,水深10-15米。为马鞍列岛最大锚泊地,可避西-东北风8-10级,附近海域有国际航道2条,县境水道19条。全镇陆地总面积为7.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900平方公里,全镇下辖5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10014人,总户数3417户,其中渔业户数2574户,渔业人数7661人,渔业劳力2433人,常年流动人口2000人。
嵊山镇属典型的北亚热带海洋季风区,历年平均气温15-170C,极端高温36.70C,极端低温为零下70C。年日照时数1940.6H,年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072.5MM,年平均风速7.2M/S,东北东风系常年导向 风。区域海区为浅海正规半日潮,全年潮位以八、九月份最高,二、三月份最低,潮差1米以上,平均0位1.41米,多年平均低潮位-1.15米,潮流流速为1-4节,波浪0.8-1.2米,台风过境波高近7米,海水温度平均160C左右,盐度为29.37‰,海水透明度3米以上。
嵊山镇是典型的海岛渔区,全省著名的渔港重镇,经济区位优越,海洋资源丰富。嵊山渔场是全国最大渔场之一,有天然鱼库之称。盛产带鱼、目鱼、虾、梭子蟹、鳗鱼、石斑鱼等,水质肥沃,饵料丰富,有浮游植物120种,浮游动物123种,平均生物量451.49mg/m3。浅海养殖条件优越,可养殖面积108.8平方公里,潮间带野生贝藻类资源丰富,有贻贝、牡厉、紫菜等。截止2005年,岛上共有渔船总数592只,总吨位22383吨,总马力45940匹,其中250马力以上的钢质渔船133艘;企业237家,其中集体企业3家,私营企业6家,外商投资企业1家,其它企业222家。
东崖绝壁
嵊山镇可投宿的旅馆较多,价格20-50元不等。推荐在东崖绝壁所在地前卫村住宿,因为这里是嵊山岛最东端,远望大海,可看到太阳从海平面上升起,很是壮观。但村中没有旅馆,在三轮车下车处有个杂货店,
历史沿革:
古名神前山、陈钱山、尽山等。
宋乾道《四明图经》卷七“昌国县”载为“神前(山)”。
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东北五潮到神前、壁下,与海州分界。”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二有“神前岙”记载。
元至元《四明续志》卷七:“神前沙岸,坐属蓬五都。
被林巡检占据,于同知任内追还复业。”明嘉靖《筹海图编》卷一“直隶沿海山沙图二”载为“陈钱山”。
陈钱,为神前的谐音异写。
明天启《舟山志》:“陈钱,一名神前。”昔为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元方回《孔端卿东征集序》:“乃知辛巳六月,君从军,发四明。
自神前山放洋,三日而至耽罗,又三日而至日本海口,泊竹岛”。
明《两种海道针经》有“尽山往长崎”航线:“尽山往长岐,北风用单寅十五更、艮寅九更取五岛。
单寅五更收入,可也”。”明代为江、浙两省抗倭前哨。
嘉靖《筹海图编》卷十二上:“……海中陈钱、大衢、马迹、洋山诸岛,为倭贼南犯必由之路……其陈钱山为浙、直分路之始,所宜更番共守。”清代称尽山。
清康熙《定海县志》卷二《环海图记》:“陈钱者即中国诸山尽处,俗呼为尽山。”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九月,江浙两省官员勘定嵊山等海岛归属,并于小洋山岛树“勘定尽山界碑”。
1934年建嵊山镇。
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大陆败退,嵊山岛成为嵊泗县政府和江苏省政府驻地。
1950年7月8日解放,11月建嵊山镇人民政府,同时设嵊山区公所。
1953年6月,随嵊泗县划归浙江省舟山专区。
1956年撤销嵊山区公所。
1958年改为嵊泗人民公社嵊山生产大队,1962年建嵊山人民公社。
1966年,复置嵊山镇。
1985年冬,浪岗山列岛从枸杞乡划归嵊山镇管辖。
2001年1月,撤销壁下乡,并入嵊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