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口镇
地名由来:《湖北通志》载:“蜀山口,县西四十九里,与巫山界,旧名石门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改名,今名关渡口,巫峡至此而尽。”又传,此地原名纪塘关,因唐六陵王出游江南,在此渡江,故名官渡口。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官渡口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5年2月,中央文明委决定授予官渡口镇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官渡口镇位于长江巫峡两岸出口地段,东邻东壤口镇、信陵镇,南接茶店子镇,西抵重庆市巫山县,北连沿渡河镇。全镇国土总面积336.3km2,耕地面积57083亩,林业用地42万亩。辖58个村1个居委会,435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 总人口55921人。2002年,巴东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将官渡口集镇与巴东西壤坡城区连成一体,209国道横贯南北,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流经7个村,系水陆码头集镇,以“入川咽喉”而著称。
官渡口历史悠久,据《湖北通志》记载,官渡口原名石门山,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蜀口山,人们传说该地原名纪唐关,因唐六陵王在此渡江而故名官渡口。1997年三峡库区蓄水,官渡口集镇搬迁至太矶头,历来为经济、军事要冲。系水陆码头集镇,以“入川咽喉”而著称。
官渡口镇是1996年10月区划变更由楠木、火峰、官渡口两乡一镇合并而成,位于东径110°17′,北纬30°57′,长江巫峡出口处。由巴东长江大桥将官渡口集镇与巴东西壤坡城区连成一体,209国道横贯南北,国际旅游景点神农溪流经7个村。东连东壤口、信陵镇、溪丘湾,南接茶店子镇,西与重庆市三溪乡、月池乡接壤,北邻沿渡河镇。2005年全镇国土总面积336.3km2,耕地面积57083亩(其中水田1223亩,旱地55860亩),林业用地42万亩。辖58个村1个居委会,435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 16965户(其中农业户15223户,非农业户1742户),总人口55921人(其中农业人口53308人,非农业人口2613人),每平方公里166人。土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5.15%,汉族占64.84%,其它少数民族占0.01%。
官渡口镇地域辽阔,东西五里堆至边连坪最大横距24 km,南北石膏场至观音岩最大纵距27 km,成立体形分布,由长江黄金水道使官渡口镇自然分为江南、江北两部分。习以长江沿线一带海拔800公尺以下为低山,800至1200公尺为二高山,1200公尺以上为高山。低山占45%,二高山占36%,高山占19%。最高点庄屋顶村海拔1775m,最低点三峡库区蓄水水位156m。
天子岩手印画
天子岩手印画位于巴东县官渡口镇小溪河村,时代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由400枚大小不一的横列的红色手掌印和数道红色竖画线条构成。手掌印和现代人手掌大小相近,应为古人用手直接涂红色矿物质颜料再按印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属蘷子国地。
南朝,置归乡县。
北周时期,改乐乡。
隋朝,属巴东。
民国初,为火峰区。
1951年,为第三区官渡口区。
1958年,为巴峡人民公社。
1975年,为官渡口人民公社。
1984年,为官渡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