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街道正东村

联合创作 · 2023-09-29 05:16

(村名来历)据大姑村钟文记载:正东村始建于清乾隆(公元1746年)以前。清王朝信奉佛教,故庙宇、寺院在当时极为盛行。正东村原有一庵堂名曰登贞庵;村南另有一庵,称红庵;村北建有宝泉寺,一寺一庵南北连成一线,登贞庵位于正中,故称该村为正庵坊。后来随着庵堂与寺院逐渐消失,庵与安同音,便称该村为正安坊。

(村情简介)1960年,正安坊分为二村,正西,正东村。因该村居东取名正东村,该村地处兴平市区东郊5公里,东接西吴镇油郭村,南邻阜寨乡红安村,西面紧挨正西村,北面西宝中线,西宝高速、西宝客专穿境而过。现有597户,2480人,耕地1900亩。

正东村有两个古庙会,在每年的古历二月初四,七月十九日过会,举行秦腔戏剧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经济发展)正东村的大棚蘑菇种植始于1996年,由于起步早、规模大,所产鲜菇质美、物实,是省内有名的蘑菇种植村,西北地区最大的蘑菇生产基地,“正东村”牌蘑菇名扬西北。省、市主要领导多次来正东村视察、指导工作。

正东村至今已有蘑菇大棚2400余座,年产量1.5万吨,每年9月至来年3月日产鲜菇30—50吨,主供兴平、咸阳、西安农贸市场和各大超市,从事蘑菇销售物资供产的农户达百余人,乡土人才及经纪人60人。蘑菇种植户占全村农户总数72%以上,占人均年纯收入的73.2%,2009年,人均收入5600元。大棚种植带动周边村蘑菇棚300余座。

《人民日报》曾以头版头条的位置给予了报道。

2006 年7月3日 ,22名村民前往非洲国家尼日利亚打工。

正东村是陕西省有名的蘑菇种植专业村,全村597户群众,蘑菇大棚就有1700座,已逐渐形成原材料采购、大棚作务、蘑菇批发链条式生产,成品菇远销咸阳、西安等地,仅此一项每年为群众带来收入60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已达8625元。专业化的生产经营和富起来的正东农民,已不满足于在家门口稳稳当当赚钱,当听说中铁三局要给海外输出一批劳务人员时,村上许多村民立即找到村干部要求报名奔赴海外。但由于部分村民没有及时换发二代身份证的缘故,最后只有22名村民成功签约。

2007年—2008年,正东村被评为咸阳市一村一品模范村,兴平市生态文明村。同时被命名为兴平市一村一品示范村,咸阳市一村一品模范村,文明生态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陕西省一村一品示范村咸阳市科普基地。

(名人简介)在科学进步科技致富的今天,正东村涌现了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

白振辉:1939年生,小学文化程度,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正东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被评为咸阳市劳模。带领正东村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蘑菇产业,是正东村蘑菇产业享誉西北五省。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团结合作,盖村委会36间,从而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办公条件。1998年,被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大阜乡顾问,享受副科级待遇。

魏兴学:1953年生,1986年12月入党,高中文化程度。原正东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咸阳市劳模。1984年任村委会副主任,1986年任副书记,1998年任村委会主任,2001年任村委会主任。

武管社:1960年生,1979年高中毕业,就任村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民兵连长,1984年任村委会副主任,1986年12月入党,2004年任村党支部书记,2009年—2010年分别被评为咸阳市劳模。

正东村附近有汉武帝茂陵、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杨贵妃墓、兴平博物馆、兴平北塔、清梵寺塔等旅游景点,有兴平辣椒、兴平大蒜、兴平关中黑猪、荞麦面鱼子、秦刀剁面、兴平醪糟等特产,有丁兰刻母、茯砖茶制作技艺、蛟龙转鼓、旬邑唢呐、弦板腔皮影戏等民俗文化。

浏览 2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