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乡
地名由来:双峰乡因境内猫儿山、寨山两峰南北对峙而得名。
双峰乡地处剑、阆、南三县交界处,属升钟水库重淹乡镇之一,全乡辖14个村,3246户,11465人,其中非农业户55户,非农业人口201人。机关、企事业单位11个,单位干部职工126人。幅员面积54.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647亩,其中退耕还林5000亩,水田面积2743亩,人均耕地0.75亩,粮食总产4643吨,人均产粮405公斤,农业总产值2063万元,人平纯收入1850元,是全县贫困乡镇之一。
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特色产业初见成效
双峰乡粮食作物主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苕为主,经济作物主产花生、药材、蔬菜、水果;养殖业以生猪、山羊、蚕茧为大宗,双峰人把粮、蚕、果、花生、畜禽五大项目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蚕桑项目上,改善养蚕设施,改造口袋蚕房,巩固发展一步成桑园4000亩及四边桑。同时坚持科学养蚕,实现“总产、效益、质量”三提高,实现年养蚕3500张,产茧10万公斤。在水果项目上,双峰人民充分利用5000亩退耕地,开垦荒地1000多亩,大力发展经果林,高规格、高质量栽上了苍杂二号雪梨7万株,核桃5千株,大枣2000株,做到了经果上规模。在畜禽项目上,紧紧围绕“上生猪增牛羊、启动草食性牲畜、大上小家禽”而运作,全乡年出栏肥猪12000头,人均1头,年饲养鸡、鸭、鹅等家禽达25万只,人平25只,年出栏山羊达9000只,肉牛500头,年总收入达10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40%。在花生项目上,全年种植3000亩,其中政府统一规划、集中成片、培肥垄、全膜覆盖、打孔点播花生2000亩,实现了规模、规范种植,全年共产花生500多吨,收入达100多万元。在“双纲、吨粮”田土建设上,双峰坚持把“川中项目、长防、长治”三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改土近1000亩,建成了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农业基础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坚持“治水兴农,治水奔小康”的指导思路,狠抓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组织新打人工井120口、建池40口、山毛坑200个,山平塘5口。新建和恢复病害电灌站8处,拍卖工程达80%,解决了2000余人,4000余头牲畜饮用水问题。由于属重淹乡,为解决河西群众上学、求医、上街难问题,乡党委、政府四处筹借资金修建了王家窝、五纳嘴、桃树坪、张家河码头,共开采条石3000多方,打碎石1万余方,现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同时王家窝码头配备了汽渡船。双峰杨家大院
在升钟湖畔的双峰乡杨家山深处,闺藏着一座历经沧桑的古院落,据文物资料记载,该院名叫杨家大院,系明清时代的建筑,现有保存完好的三套院落,被南充市列为全市十大古院之首。当镜头聚焦院古的同时,心灵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属保城乡。
1950年,设双凤乡。
1958年,双凤乡改为双凤公社。
1966年,双凤公社更名上游公社。
1972年,上游公社更名双凤公社。
1980年,双凤公社更名双峰公社。
1982年,由双峰公社改为双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