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巷镇
地名由来:村庄古代称二郎庙,因供奉二郎神而得名,后形成村巷,又因盛产大红枣便称为枣巷。
2020年12月,枣巷镇入选2020年度安徽省森林城镇。
枣巷镇位于凤阳县东北部,距凤阳县城约45公里。北靠淮河,南濒花园湖,西邻黄湾乡,东与五河县小溪镇接壤,总面积76.5平方公里,镇政府驻枣巷村。
枣巷镇因其原先盛产枣子而得名,故名“枣巷”喻意“枣树之乡”,其前身是枣巷乡,1992年撤区并乡之前隶属板桥区,2002年以前辖11个行政村,2002年花园湖办事处4个村划属枣巷乡,枣巷乡改名枣巷渔业乡,2007年枣巷渔业乡撤乡设镇。境内地势平坦,略呈北高南低之势,土质以沙土地和黑土地为主。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民谚有“走千走万,赶不上淮河两岸”,讲得就是此地的风光。(二)基础设施
凤五路穿境而过,途经境内小巨、观音堂、新湖、张王、花园、枣巷、车杨、黄咀等村,长度约16公里。淮河26华里黄金水道沿枣巷过境,水路有枣巷、巨湾、黄咀三个渡口,轮渡直通五河县新集、头铺等镇,日运送乘客近千人。
境内村村通公路,有水泥路面13.2公里,沙石路约180华里,桥梁50余座,累计投资近千万元。枣巷镇位于花园湖行蓄洪区范围内,有防洪撤退路线3条。
枣巷街道由东西街和南北街构成,水泥路面,街道总长约1.2公里,宽6米。街道两旁店铺林立。1995年开通了程控电话,2006年程控机房装机容量5000门,已开通3000多门,境内有通信基站2座,移动、联通各一座。国际互联网络已开通。2007年自办邮政改为代办邮政,各村设有投递点,村民能隔天看到党报党刊。
(三)基础建设
全镇耕地面积33760亩,其中水田16468亩,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人多耕地少,农田实行稻麦轮作二熟制。2009年全镇生产总值达12421万元,实现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15元。
2009年全镇植树面积达2200亩,各类数目达11万余株,以张巨湾农田林网为主线,初步形成四大沟(杨台沟、老巨沟、巨湾沟、黄嘴沟),淮堤地,“四旁”(屋旁、路旁、沟旁、地旁)植树及退耕还林四个林地带。
2009年全镇优质梗稻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达18000吨,黑豆套种和花生玉米种植在全镇种植面积已达6500余亩,亩效益1000元以上,农民增加收入750万元。
1978年滁县行署成立花园湖管理委员会,全面管理花园湖渔业生产。如今花园湖共有水产养殖户160多户,养殖水面达21000亩,盛产鱼类47种,其中有中华绒鳌蟹、桂鱼等名贵水产品。主要销往南京、上海、合肥等地。湖里菱藕、螺蚌遍布。2009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达420吨,产值1900万元,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
(四)教育卫生
全镇有初级中学2所,分别为枣巷中学和花园湖中学。枣巷中学坐落于枣巷村,花园湖中学坐落于黄嘴村。小学11所,在校小学生2403人,初中生978人。小学附设学前班3个,在校儿童130人,附设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144人,小学教师83人,其中大专学历19人,中专学历46人。初中教师48人,其中本科学历23人,专科25人。
枣巷镇卫生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职工7人,床位10张。设检验、放射、护理、内儿及防保等科室。2006年村个体卫生室14个,个体医生16人,我镇农业人口27560人,自愿参合农民24282人,缴纳参保资金677460元,参合率达88.11%。切实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
历史沿革:
1942年设立枣巷乡;1961年6月更名枣巷人民公社;1982年复名枣巷乡;1992年更名枣巷渔业乡;1993年复名枣巷乡;2007年更名枣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