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镇

联合创作 · 2023-09-28 11:40

地名由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此会师,为纪念这一壮举,取名“会师镇”。

2023年2月,甘肃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会师镇为2022年度甘肃省卫生乡镇(街道)。

2014年7月,会师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会师镇位于会宁县西南部,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2004年底,经乡镇合并后,会师镇由原会师镇、桃花山乡、王庙乡的两个村合并而成,下辖8村62个村民小组,6社区29个居民小组,共有各类人口8万多人,其中:城镇人口2.3万多人,农业人口2万人,流动暂住人口近4万,含汉、回、满、东乡等4个民族,区域面积203.6平方公里,有耕地11.5万亩。全镇退耕还林29903亩,还草22088.5亩,城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纯收入1785元。

会师镇以境内有会师楼而得名。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被誉为会师圣地,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甘肃省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公布的30条精品线路中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路上的重要景点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20个全国主要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境内有312国道和207省道通过,有中小学校25所,企业90多家,个体经营1900户。镇上有招商企业3家,开发住宅小区2个。

新一届会师镇党委一班人,根据合并后工作的实际,反复研究讨论,提出了“围绕县城、服务县城、管理县城、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农村经济突出在“三圈经济”上,即“城郊型、山区、川区”。通过调动全镇上下干部的积极主动性,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工作思路,依招商引资与发展种植、养殖、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建材建筑、农产品加工为着力点,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力争把会师镇建设成为全市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的一流城镇。

桃花山石窟

桃花山石窟位于会宁县会师镇桃花山社区。桃花山石窟散布于桃花山北沙沟岩崖上,沙沟长约1公里,宽0.5公里的岩崖分布着土地庙、财神阁、老君洞、三清殿、大圣殿、刘海佛殿、二仙台、重阳阁、无量殿、药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

红军长征胜利景园位于国道312线南侧,省级森林公园桃花山北麓、桃花山新区东面,占地36公顷,与会宁城内“会师园”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是瞻仰凭吊、旅游观光之胜地。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规

西岩山红军战斗旧址

西岩山红军战斗旧址(原范家坡红军战斗旧址)位于会宁县城以西西岩山梁顶。整个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90米,分布面积约9000平方米。1936年10月3日,国民党驻定西新军一军十一旅旅长刘宝

教场烽火台遗址

教场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会师镇校场社区东北高山顶。教场烽火台遗址为第四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贾家坪以北紫薇山以东(米梁墩),为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

校场烽火台遗址

校场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会师镇校场社区东北1公里的米粮墩上。明代夯筑,圆台体,底径4.5米,高6米,夯层厚约0.12米。烽火台18米外有埂状堆土一圈,残高1.5-2米。地表散见黑釉瓷片。19

东华坪烽火台遗址

东华坪烽火台遗址位于会宁县会师镇东河村东华坪社以北的盘盘营山顶。东华坪烽火台遗址为第五批会宁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烽火台中心为基点,四周向外延伸20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四周

历史沿革:

1950年,全县设5区,成立乡,城关属第一区。

1952年,区公署改称区公所,城关仍属第一区。

1956年8月,城关区城关乡改为城关镇。

1958年,成立城关公社。

1965年,全县合并成1镇20公社,1镇即城关镇。

1969年11月,撤销城关镇,并入城关公社。

1980年4月,恢复城关镇。

1983年7月15日,恢复乡建制,全县32公社改乡,有桃花山乡(原城关公社)和城关镇。

2004年末,由原城关镇桃花山乡、王庙乡的2村合并为会师镇。

浏览 4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