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镇河滘村

联合创作 · 2023-10-09 11:45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村名单,河滘村榜上有名。

2020年9月,阿里研究院公布2020年淘宝村,河滘村榜上有名。

河滘村位于南庄镇东南面,与顺德连接,辖区包括两个自然村,即四村(包括姓陆、姓潘、姓梁、姓何、姓郑),五村(包括姓蒙、姓黎),清朝时属鳌头堡。

河滘村最兴盛时期,在三十年代初,即晚清和民国初年。其时有人口3500多人,3300亩耕地、鱼塘,有缫丝厂三间,职工2000多人。日寇侵华后,因战火连天使村民四处逃荒,耕地荒置,民不聊生,到解放前还剩下村民不足1500人,实际耕地面积不足1500亩。

1950年初,人民生活开始稳定,并成立农会开始土地改革工作,公田公地,并成立互助组,在1956年改名为合作社,1958年10月实行公社化,又成立集体饭堂,实行“日食三餐不用钱”,实行工资制,一组劳动力每月工资8元。后在1960年解散集体饭堂,1961年底体制下放,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农村生产始终停滞不前,到改革开放后才有大发展的机会。

工农业发展情况:

河滘农业生产初时主要以种稻谷为主,后开始种桑养蚕、养鱼,种植甘蔗。1980年后,工农业生产大步发展,经济不断腾飞,到1993年开始,农业生产以养鱼养猪为主,河滘农业从三大主产转型为单一养殖。

河滘工业在1970年前基本是一片空白。当时为了解决部分知青下乡需要,开始利用挂靠形式,办一些小工业。其时,河滘第一间“河滘铸造厂”诞生了。之后扩大为“河滘五金厂”。1973年又开办“河滘荇厂”、“河滘木厂”、“河滘粉笔厂”、“河滘塑料厂”等。到1979年,工业产值已达41万元。1991年开始筹办“河滘建陶厂”、“河滘无釉砖厂”,从此,工业产值和村民收入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改善。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长期以来,河滘医疗卫生非常落后,邻近只有杏市圩有一间中西医结合的卫生所。1968年村办起卫生站,同时建立起合作医疗制度,一直维持到现在。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村民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1985年开始建立两级环卫队,每天清洁街道。另外,村委会于1998年雇请灭鼠专业队,每年进行全面的灭鼠工作,进一步净化环境,以除鼠害之苦。

饮用水卫生不断改善。以前河滘人饮河涌水、井水,到1985年,建成一座水塔,把河涌水抽进水塔过滤、消毒后,供村民饮用。到1986年全村建成了五座小水塔,开始饮用比较清洁的水。1994年南庄自来水厂建成供水,全面结束了“小水塔”时代,村民才饮用到符合卫生标准的自来水。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由于河滘原是一个多姓氏村落,在封建社会时代,差不多每个较大的姓氏都有一至两家书塾。晚清及民国初期,由几个大村在杏市圩合办一间“端洲书院”,成为当时此地区的最高学府。

民国年间,村中的书塾改为小学,比较著名的有黎氏在1927年开办的“天镇小学”;陆氏在1926年开办的“和乐小学”。沦陷时期,所有学校基本停顿。到1945年光复后,学校才重新开办。

解放后,1953年把原“和乐、象贤、天镇”三校合并,改名为“鳌南乡第一小学”,1958年改名为“河滘小学”。为了满足村民子弟入学需要,1958年开始开办两所“民办小学”。1965年又开办过半农半读的“农业中学”。1965年又开办过半农半读的“中午班”。在此期间,河滘小学曾开设过两年制的初中班。

1985年,建成河滘小学,校舍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共有16个课室。1995年由村委会出资1800万元,建成一座占地26400平方米的现代化小学。自此,河滘的教育事业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幼儿教育方面,改革开放后得到重视,1986年办起了正规的幼儿园。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河滘的村民喜欢看粤剧,常请广州、佛山等地的粤剧团来村演出。因当时运输只靠水路,十分不便。后来,村内青年文艺爱好者于1952年自己成立“和乐粤剧团”,利用业余时间排演古装戏向人民群众开展宣传。1958年公社化后,成立鳌南文工团,排演话剧、音乐、舞蹈为主,文工团于1960年底解散。

1966年0开始后,又成立河滘文艺宣传队,演出时装粤剧,并受到县文化部门的好评,被邀请到全县各地演出。当时村民的文娱活动除观看本村的文艺宣传队演出外,每年公社(即现时的镇)都有几次由电影队到村内放电影。

赛艇和赛龙舟是河滘的主要体育活动,也是传统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内容。解放前比较出名的有陆氏的“凤云艇”(五人)、黎氏的“京兆艇”(五人)。解放后的1964年,陆氏曾举办过一场较大的规模十一人龙舟赛事。到了改革开放年头,赛龙活动活跃起来,新购五人龙舟达30只,举办大小赛事多场。今天,河滘的赛龙活动年年有赛事。

1979年开始,河滘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比赛项目有篮球,乒乓球、男女子拔河、跳高、跳远、三级跳、男女子象棋、套环等比赛项目。1996年举办第二届运动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村先后建成了灯光球场8个。各生产小组的文化楼也购置了乒乓球台。

村政建设情况:

1978年河滘建成第一条公路,同时购入第一台货车,才改变了河网地带多不便通行的交通状况。1975年将村内街道路面扩宽,将石板路改成了灰渣路,1992年又将灰渣路改成水泥路。到2000年全村内巷基本实现了水泥路面化。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不断加快。1980年又建成一座高桥,1983年河滘路开通,1996年建成河滘工业大道,1998年把原来的沙泥路改成水泥路。

河滘的桥,过去都是木桥和石板桥,现在村内大部分桥梁已建成水泥桥或铁桥,共计建有水泥桥11座,铁桥4座,现仍有木桥3座,保存得较好的木桥是细桥头桥,已有110年历史。1985年开始由原来的三块柚木板加宽至五块。

名人名物:

河滘属革命老区,开展过抗日游击战,在此建立了游击基地,1945年5月,驻守河滘的队员转入地下活动,游击队员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在这集结、休整、培训游击队员,其时最多一夜间集结千多人。由此,涌现出一批革命者,如霍文、陈英、霍玉(女)、张屏(女)等。他们带领游击队员,打击“敌、伪、顽”势力。为此,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河滘冲口村划为革命老区,不少原游击队员都前往此地视察参观。

河滘在历史上也出过一些名人,如潘光鄂,清朝嘉庆年间任广东学圣(省科举的主考官)。其孙潘显桐,是清咸年间考中翰林,原祖居河滘登云巷,后迁佛山公正路居住,所住的街巷定名为登云里巷。

著名跌打医师黎铎,曾是广州市四大名医之一。1920年在广州市创办“黎铎医院”。1952年将医院献给人民政府,后改名为“广州市荔湾医院”。黎铎曾任广州市工会主席,曾率领广州市工会代表团赶苏联莫斯科参加国际会议。1927年出资在家乡兴办“天镇小学”,任名誉校长,免费供子弟入读,同时为乡亲免费治病。

麻陈荔枝曾是河滘的著名特产,其荔枝肉厚核细、清甜清爽口,用玉扣纸包肉而纸不湿,与增城挂绿可媲美。据一些老人回忆,麻陈荔枝的主人蒙翰臣的父亲在美国檀香山经商时,曾与增城挂绿的主人是好友,回国后增城挂绿的主人,送了七棵荔枝树种给蒙翰臣的父亲栽种,其中六棵种在麻陈(地名),一棵种在独松(地名),可惜抗战期间,1941年因饥荒所迫,蒙翰臣将七棵成材的荔枝树砍掉当柴,卖往石湾烧缸瓦换粮以充饥,一代名果就此湮没。

河滘祠堂有悠久历史,由于姓氏多,建祠堂也多。所建祠堂基本分为三类:一类是家祠,一类是公祠,另一类是家塾。

由于历史原因,除蒙氏宗祠当作小学校址外,其余大、小祠堂均被拆改成“蚕箔室”。

被毁的宗祠堂造工颇为精细,多仿照宫廷建筑,多为“两进”、“三进”,水磨清砖墙,白石基础,洋木大门,两边有青云巷,天阶两边有走廊,木结构精细,瓦面有“鳌鱼脊”,很有历史文物价值。

河滘村中也有一些古老的房屋,上有镬耳室内有浮雕壁画,陈设古朴。现保存得较好的是桥南细桥街乌石一横2号的陆群屋,东便大街五巷5号、7号的蒙乃光屋。

河滘村心坊“大街厂”对涌发现一对古墓,建于清代,是一座衣冠冢墓,建筑相当讲究,现保存较好。

河滘有棵数百年树龄的木棉树,五人才合抱树身,树高30多米,是河滘的一大标志性的高树,因两次遇雷击而将主干击断,去年村委会出资2000多元,抢救该树,为其治理伤口。

河滘仍保存一台较为古老的消防水框,作为村民的文物观赏之用。

河滘村附近有佛山祖庙、南风古灶、高灶陶窑、紫南文化旅游区、佛山梁园、佛山中山公园、岭南天地等旅游景点,有石湾玉冰烧酒、石湾公仔、柱侯鸡、酝扎猪蹄、柱侯水鱼、应记鲜虾云吞面等特产,有佛山木版年画、石湾陶塑技艺、佛山十番、佛山祖庙北帝诞、行通济、佛山狮头等民俗文化。

浏览 2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