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镇茶斜村
茶斜村位于龙海市东园镇北部、笔架山下(也称鹿石屿鸡笼山脚)、九龙江支流南溪北岸。东与东宝村相接,西与东泗乡太江村相邻,南邻东园村,北接港边村。全村呈长方形,东西全长约2.5公里,人口4000人。
一、政区沿革
茶斜村在民国29年为海澄县第一区(驻溪头)陂内乡茶斜保,36年为峨山乡茶斜保,1950年10月隶属第五区,1952年7月为第五区茶斜乡,1959年2月为浮宫社茶斜大队。1961年为东园公社茶斜大队。1984年为东园乡茶斜村,1992年为东园镇茶斜村。全村由邹岱、三帝厝、茶仔斜、马头圩、过河田、城仔内、黄厝、山上、甘厝、下面厝、乌楼、李厝等12个自然社组成。
二、姓氏源流
郑姓为茶斜大姓,约800多户3200人左右,望郡“荣阳”;开基祖郑贵成,乃郑氏八十代郑适康之三子,由鹏程(今白水三美)徒石坑庙,于元朝初迁居苏溪(今邹岱)为邹岱始祖,卒后与林氏合葬于大帽山石坑庙西蛇仔岭。邹岱为郑姓发祥地,自开基以来,迄今有七百多年,系衍二十五世,现最高辈为十八世,最低辈为二十五世。分为三大户,六个自然社,八、九角落,其中二房居邹岱,三房居邹岱社尾及茶仔斜顶厝,四房迁居三帝厝、茶仔斜、过河田。据旧谱记载国,四世祖郑元用迁漳浦月屿,五世祖郑日成迁福州东门外塔前村,龙海市分布成南炉、浮宫美山、东园港边槐浦头,一部分乔迁东南亚一带。据传邹岱原为苏溪,当时绝大部分为外姓氏乡亲为居,开基祖郑贵成之子五石到这里放牧养鸭,发现日产双蛋,确认为这是块风水宝地。因此,便迁到此地定居,随着家业的发展,子孙旺盛,外姓乡亲逐渐外迁,只留居郑姓。
陈姓主要居住于城仔内自然社,约200余人,郡望颖川,支脉峨山(今凤山)陈氏。开基祖陈鸿道,为峨山十三世,由峨山于清雍正迁居城仔内。
另有黄姓、甘姓居住,还有部分从白水井仔角、南炉回迁的郑氏宗亲。
三、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和养殖占大面积,农业耕地面积约2150亩,其中水田1500亩,农地150亩,虾池养虾500亩。主要种植水稻、豆类及蔬菜,还有部分台湾青枣等。在本村开店者约20家,做流动生意约25家,外出务工约800多人,全村有手扶拖拉机7辆,小车25辆。
全村普及电力供电,电视普及率达95%,电话普及率达80%,有手机1000部,电脑65台,大多数人以电、液化气或煤为烹任燃料,70%农户饮用自来水,30%农户饮用自家或几家合开的水井。现已建成甘厝和三帝厝二个新村点。
2005年建乡村水泥公路3.6公里,宽5米,耗资近百万元。
四、宗祠
郑氏家庙 位于笔架山脚下,座落邹岱社前,始建明万历二年(公元1575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三进,由前殿、中殿、后殿及两个天井组成,后殿供奉列祖列宗,前二殿为族人为议事、休闲的空间,正大门刻着“0功德”四个烫金大字,-悬挂“郑氏家庙”牌匾。其对联:邹山攀龙附凤公祖德、岱水敦书说礼振家声。祠堂曾多次维修,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解放后被征用做粮库,旗杆及神位被拆除,屋顶花鸟雕刻也遭到破坏,至今尚未修葺。
陈氏宗祠——斜远堂 位于城仔内村中,建于清乾隆。对联为:发祖峨山宗门基盛,分支鹿石世代必昌。
五、文物古迹
鹿阳宫 始建于明朝,位于邹岱社边,新中国成立后曾被征用做粮库,1995年集资10多万元重修葺。它由前亭、后殿及护厝组成。占地300多平方米,主奉“保生大帝”和“丰都大帝”,每逢农历正月初五、二月二十二、三月十五日,善界信女朝拜络绎不绝。
山上宫 位于鹿石山下,建于清乾隆,内奉丰都大帝,1995年重修建。
鹿石山城堡 位于茶斜村鹿石山上,建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为郑成功镇守海澄时的外围据点。城墙由石砌成,周长4000米,与鸡笼山城堡东西对峙,现存故址。
茶斜村附近有漳州市博物馆、龙佳生态温泉山庄、凤凰山荔海、漳州南炮台、紫云岩、天一总局等旅游景点,有金定鸭、白水贡糖、浮宫杨梅、程溪菠萝、程溪金蝉、九湖兰竹荔枝等特产,有民间信俗(保生大帝信俗)、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浦南古傩、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