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镇
地名由来:三角镇地处明代末年形成的东海十六沙,因沙洲呈三角形状称三角沙,故名。
2022年1月,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确定三角镇为2021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创建单位。
三角镇是革命老区镇,位于连平县东南部,东邻大湖镇、西依忠信镇、南接东源县船塘镇、顺天镇,北靠高莞镇,是县生态工业园所在地和连平东部产业新城中心镇,总面积44.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3.2万亩,耕地1万亩),下辖9个行政村,2019年末户籍人口17854人。境内粤赣、汕昆高速公路和国道G358纵横交错并设有进出口(互通枢纽),县道X164船洋线贯穿南北,乡村路网发达,已全面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人文和后发优势。三角镇农耕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以传统优质粮油、淡水鱼苗、生态肉禽和新兴特色果蔬、南方药材等为特色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新城工业发展迅猛、优势明显,坐落在辖区内的县生态工业园面积近5平方公里,落户企业达50多家,是省级产业集聚发展区,初步形成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产城融合步伐明显加快。
三角人文厚重、生态优美,有宋代文天祥二女墓、石马古街和粤赣古驿道等文物古迹,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捏泥鸡”,有攻打“阳隆和”、余屋反“围剿”、洋塘岗战斗等革命遗址,有蜿蜒流淌的大湖河、河洞水,有九湾十四渡的清沟水,平顶陡坡矗立的旗山,危峰兀立、倒挂如钟的石源嶂。
三角镇有公办初中(挂成人学校牌子)1所,完小3所;私立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幼儿园3所。2015年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镇”,教育“创现”步伐加快,办学条件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现有镇级卫生院1间,乡村卫生站9个,镇村卫生服务质量逐年提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文化健身广场8个,群众性广场舞、全民阅读、篮球赛、书法比赛等各类娱乐活动广泛开展。
三角镇通过做好“三篇文章”(即大忠信振兴、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新城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已建成有石马阳江无公害蔬菜基地、石源莲藕产业基地、新村松子鸡养殖基地。全面开展了消防安全整治工程,完善镇内街道、学校等场所消防设施配套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三角镇辖9个村,分别是桐岗、向阳、新民、阳江、石马、塘背、白石、新村、石源。
攻打“阳隆和”战斗旧址
攻打“阳隆和”战斗旧址位于连平县三角镇阳江村。“阳隆和”是解放战争时期连平县三角地区最大的官僚地主集团,为首者欧阳达三。欧阳达三在阳江村建有三栋大新屋,后建的一栋四角楼屋,楼高墙厚,异常牢固
余屋反围剿战斗旧址
余屋反围剿战斗旧址位于连平县三角镇阳江村余屋。1948年,大湖地区农会组织、妇女组织、民兵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敌人因而加紧了对九连地区的围剿。1948年3月,敌人组织力量,企图将大湖、
洋塘岗战斗遗址
洋塘岗战斗遗址位于连平县三角镇洋塘岗(忠定公路三角路段左侧约300米处)。1948年,大湖地区农会组织、妇女组织、儿童团组织、民兵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敌人因而加紧了对九连地区的“围剿”和
历史沿革:
宋代,属古海乡海域。
清代,属黄旗都。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第九区。
1950年4月,属第十区。
1957年2月,撤区分出称三角乡。
1958年8~10月,改为三角公社后并归黄圃大公社。
1959年4月,复分,恢复三角公社。
1961年8月,属民众区。
1963年1月,分开,复称三角公社。
1983年11月,改称区。
1986年12月,改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