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林西伯乡
地名由来:源于蒙古语名称谐音简化得名。1984年命名敖林西伯乡。蒙古语“岗上围栏”之意。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敖林西伯乡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80公里,交通便利,有敖布、龙胡、龙英、龙中、庆西、林肇等六条公路贯穿全乡。全乡总幅员面积99.7万亩,其中草原42万亩,水面6万亩,林地10.7万亩,耕地15.2万亩。处于第一积温带,无霜期平均160天,热量充足,适于农作物生长。全乡辖9个行政村,31个自然屯,4034户,总人口15277人,其中农业人口14324人,劳动力5359人,全乡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7366人,占总人口的48.2%。全乡有党支部15个,其中村支部9个,全乡共有党员444人。2003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571万元。实现工农业总收入6256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2215元。 我乡多年来坚持“畜牧立乡、牛羊齐上、乳肉兼饲”的发展方针。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人民生活富裕、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一)在种植业上,优化种植业结构,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绿色、特色、订单作物的种植。全乡总播种面积152433亩,其中粮食作物30000亩,经济作物63463亩,饲料作物58970亩,粮精饲比例为2:4:4。在经济作物中含订单作物面积为34800亩,其中红云豆14500亩,花生12000亩,药材板兰根5000亩,芝麻2300亩,蓖麻1000亩。全乡有中深井134眼,小井1150眼,喷灌64台套,抗旱桶3590个,全乡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
1.推广了有机绿色农产品栽培技术。
2.推广了饲料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主要是:①是选优良品种;②是适时播种;③加强田间管理用足肥、保足水、保证密度;④适时收获。
3.推广了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4.推广了抗旱节水保苗技术。
主要是:①推广了摧芽坐肥技术;②推广了喷灌、膜下滴灌技术;③推广了液体施肥、垅下补水技术;④推广了地膜覆盖技术;⑤推广了抗旱保水剂使用技术;⑥推广了少耕、免耕技术。
5.推广了优质高效经济作物栽培技术。
6.推广了耕地培肥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
历史沿革:
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形成屯落,属杜尔伯特旗第七努图克辖区。
中华民国成立后,属第三族辖区。
东北沦陷后,1940年隶属好尔陶保。
“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8月,隶属好尔陶努图克。
1947年1月,隶属好尔陶区,1948年7月改为第六区,1949年11月又改为第五区。
1954年3月,撤销第五区,建立敖林西伯蒙古族自治区。
1956年5月,分设敖林西伯、新兴两个乡。
1958年9月,将两个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1月改称敖林西伯公社。
1984年8月,改为敖林西伯乡。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