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色镇
地名由来:挖色镇原名海边邑,后因在附近山上挖出有色矿物染料更名为挖色。
挖色镇位于大理市中东部,洱海东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南北宽约20.4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面积112(一说110.4)平方千米。人口21340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20304人;汉族170人,白族21128人。辖挖色、高兴、大成、光邑、康廊、海印6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56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挖色村,距下关陆路40千米(水路25千米)。
镇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为狮子山,海拨3320.3米,最低点为镇政府所在地挖色村,海拔1974.6米。有公路南连大(理)宾(川)公路,北接214国道。
[沿革]挖色,古称鲁川。1962年设挖色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区,1987年置挖色乡。1997年,面积148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挖色、光邑、大成、康廊、高兴、海印6个行政村。?年撤乡设镇。
历史沿革:
元代,设孟州(白语称孟正)。
明弘治之前,属大理县,行政区划为二里。
明弘治七年(1494年),设宾川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宾川挖色镇。
1950年,与海东合并为宾川第五区。
1953年7月,改名第六区。
1956年,挖色设置大城、小城、葙村3乡和挖色镇。
1958年2月,合并成立挖色乡;同年10月,成立挖色公社。
1959年10月,并入大理市。
1984年4月,改区。
1987年10月,改乡。
2002年1月,改挖色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