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蹬镇
地名由来:东汉时期,光武大帝刘秀被王莽撵至此地,无处可逃,刘秀巧施一记,故意将“马蹄子”丢下,尔后岔道而去,摆脱了追兵。刘秀得天下后就封此地为马蹬。
2020年9月,2020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名单出炉,马蹬镇上榜。
马蹬镇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地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北岸,河岸线长52公里,现有水面8万亩,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水面可增至12万亩。距县城28公里,距南水北调源头--陶岔10公里。全镇面积240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4.5万人。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丹江水库环抱西南,形成不规则的小型河谷盆地,荒山荒坡20万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强、日照长,年平均总日照2046.7小时,年平均气温15.8度,年平均降水量804.3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牧草,林果,药材及家禽,鱼类的生长。如小麦,水稻,玉米,红薯,豆类,烟叶,辣椒等农作物和柑桔,龙须草,油桐等林产品及牛,羊,兔等畜类在我镇已形成规模。
马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可开采利用的矿藏10余种,其中大理石、石煤储量丰富,特别是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可开采面积达3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的太湖石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外十二个大中城市;水资源丰富,杨营河、紫气河、 条河流纵贯全境,更有烟波浩淼、气象万千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8万亩。
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一望无垠的""小太平洋"",栩栩如生的的""老虎蛋"",雄奇险峻的""小三峡"",石笋林立的""八仙洞"",秀丽迷人的石桥避暑山庄等名胜景点星罗棋布。
农业已形成了小辣椒、花椒、畜牧、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饮誉海内外的全国名牌农产品“香花”牌小辣椒的主产区,栽植面积达4万亩,年产值6000万元。利用丰富的丹江水库资源,发展网箱养鱼500箱,年产值400万元,是河南网箱养鱼第一大镇;以大枣、花椒为主的林果业,每年以5千亩的速度规模推进,3万亩。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邓(州)--淅(川)沥青公路穿境而过,距宁西铁路40公里,有丹江通道最大的水旱码头--卡房码头,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为马蹬镇提供了充足稳定的电力资源,建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开通了2万门程控电话和3千户移动电话,高标准建成了乡村有线电视系统。集镇建设集山、水为一体,独具特色;两条环丹江库区旅游路的开通,及""八仙洞""宾馆的建设为来马蹬的客商和各界朋友提供舒适优良的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马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丹江湖八仙洞景区
八仙洞位于丹江小三峡附近的东岸,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洞内大而神秘,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一洞一景,石笋如林,钟乳倒挂,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使人如临仙境。相传八仙曾在此修行,洞内有聚仙厅、蓬莱阁
石桥村丹江库区移民搬迁传统民居群
石桥村丹江库区移民搬迁传统民居群位于淅川县马蹬镇石桥村。年代为清。 石桥村丹江库区移民搬迁传统民居群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北部属武丁保。
清为武丁里。
明,南部分属马蹬,顺阳二保。
清为马蹬、顺阳二里。
1914年分属东一区马蹬和东二区李官桥。
1948年5月属四区马蹬。
1950年分属四区马蹬,七区李官桥。
1951年分属马蹬、埠口2区。
1956年分属马蹬、埠口、杨营、十二里河5个中心乡。
1957年复区分属马蹬、埠口2区。
1958年又撤区划乡,分属马蹬、埠口2乡。
1958年分属城关区、埠口区,设马蹬杨营、紫气铺、关防滩公社。
1966年因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埠口区迁建黄庄,分属马蹬、杨营、关防滩3个公社。
1969年置黄庄公社。
1983年改为黄庄乡。
2001年撤乡设马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