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镇
地名由来:南平镇原名唐家岗,汉与三国时属南郡,晋时改为南平郡,公元761年废郡,925年后,唐、宋时,荆州节度高季兴称南平王,建南平国都于江陵,本地属南平国辖地,本地以“南平”命名,皆因沿袭古时地名,郡称国号长期习惯便然。
2023年8月,南平镇被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湖北省美丽城镇省级示范乡镇。
南平镇地处江汉平原南部,与洞庭湖平原接壤。全镇总面积87平方公里,城区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总人口6万人,城区常住人口3.6万人,农业人口2.4万人。全镇辖1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199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成为全省中心镇、荆州市明星乡镇;2003年被上级批准建立南平工业园区。
南平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五代十国时曾是南平国、南平郡之府地,清末同治年间始建为县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二、四军团会师于此,1955年以前一直是公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南平曾率先在全国兴起畜禽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1998年,全镇人民英勇顽强的夺取了抗洪史上称之为""南平保卫战""的伟大胜利,""新时期的好战士""李向群在此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洪战歌。南平区位优越,环境宽松。南平地处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交汇处,水陆交通便捷,207国道横贯全镇,河道上通长江,下泻洞庭;北距古城荆州60公里,西距焦枝铁路47公里,是晋、豫、鄂等经207国道通往东南沿海的必经之路,素有""荆楚门户""之称。近年来,南平镇委、镇政府不遗余力地改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人文环境,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努力构建和谐诚信的新南平。南平物产丰富,经济发达。南平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土地肥沃,是水旱兼作区。镇委、镇政府长期坚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民营化和建设城镇化的发展战略,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业以粮棉油、珍珠养殖、畜禽、林果等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形成了机械制造、塑料制品、造纸包装、生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工业企业达到100多家。
南平基础完备,功能齐全。镇内建有22万千伏、11万千伏变电站各1座,日供水万吨的水厂1座,教育、文化、卫生、通讯、互联网等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南平工业园区已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整体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同心同德谋发展,群策群力建小康,善始善终构和谐,南平人民将在""-""重要思想指引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共创美好未来。
红四、六军会师旧址--南平文庙
红4、6军会师旧址位于荆州市公安县南平镇南平文庙。1929年11月,中央军事部发出指示:“湘西红军如果在鄂西更便于发展,或武汉更混乱时,可与鄂西红军会师”。鄂西特委和湘鄂西前委接到指示后,积
历史沿革:
1949年公安县解放,全县划七个区,南平属第一区;1952年,荆江公安两县分治,公安县划为六个区,南平属一区;1955年,设南平镇,同年,荆江、公安两县合并,县治迁斗湖堤,南平仍为县辖乡级镇;1958年,实行人们公社化,南平升为县辖区级镇;1960年,南平改为“南平城镇人民公社”,下设红星、荆南、中和、南河四个分社;1961年城镇人民公社撤销,南平恢复为县辖区级镇,下设红星、胜利两个街道办事处;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南平并入南平人民公社为社辖镇;1978年复置南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