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县

联合创作 · 2023-09-15 01:09

地名由来:因地处肃州之南得名。

2023年1月,水利部公布第五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肃南县入选。

2022年12月,肃南县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22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2年4月,肃南县被命名为2021年度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2021年9月,肃南县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肃南县人口数量为3.53万人,位列张掖市各县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6位,位列甘肃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5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799位。

2021年4月,肃南县入选2021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县。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肃南县上榜。

+查看更多肃南县荣誉与相关排名>>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因地处肃州(酒泉)以南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一线,东西长650公里,南北宽120-200公里,总面积2.05万平方公里。境内草原广袤、土地肥沃、森林茂密、河流纵横、矿藏丰富,除明花区属沙漠外,其余均系山地。平均海拔约3200米。祁连山主峰素珠莲及著名的“七·一冰川”即在境内。气候差异明显,全年平均气温3.6℃,日照时数3085小时。无霜期83天左右。动植物资源除原始森林和种类繁多的优质牧草外,还有100多种中药材和19种主要珍贵野生动物,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2个镇、6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红湾寺镇、皇城镇、马蹄藏族乡、康乐乡、白银蒙古族乡、大河乡、明花乡、祁丰藏族乡。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辖6区、1镇、23个乡,101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9个国有林牧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县,境内居有裕固、藏、蒙古、回及少量的满、东乡、保安等共11个民族。2003年全县总人口3.53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2.46万人,占总人口的69.70%,非农业人口1.07万人,占总人口的30.30%。少数民族人口1.95万人,占55.30%,其中裕固族9523人,占26.9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73人。

【国民经济】

2003年实现生产总值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7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3.6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1.29亿元,同比增长29.8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0.82亿元,同比增长3.60%。

畜牧、矿藏、水能、旅游、土地是自治县的五大资源优势。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牧为主的牧业县,畜牧业在自治县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全县有可利用草原面积142.2万公顷,理论载畜量120万个羊单位,为发展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商品基地。2003年全县共饲养各类牲畜73.70万头只。目前,全县已基本建成30万只高山细毛羊基地、15万只羔羊育肥基地、700头马鹿养殖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羊、草、鹿为主的生产经营格局。

县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截止到2003年底,已探明的矿产27种,分布在228处。已探明的主要金属矿产有煤炭、铜、铁、钨、铬、锰等。非金属矿有萤石、石灰岩、石英沙、硫、粘土、石膏、石棉、磷镁、白云岩、玉石、芒硝、重晶石、大理石、矿泉水等16种32处。其中已探明的钨矿储藏量在全国单个矿山储藏量中排名前5位,储藏量达46万吨。

水资源十分丰富。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横贯全境,总流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达204万千瓦时,冰川蓄藏量159亿立方米,共有大小河流33条,年径流总量为43.11亿立方米,人均流量12.2万立方米,是河西绿洲灌溉的主要水源。

近几年来,自治县积极招商引资,制定优惠政策,加快了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投资9.8亿元、装机15.7万千瓦时的西流水电站已完成年度工程量;投资6.78亿元、装机9.8万千瓦时的小孤山水电站已开工建设;总投资1.3亿元,总装机容量3.6万千瓦时的冰沟电站已完成工程量的70%左右;投资0.93亿元,装机1.08万千瓦时的峡口电站已完成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从人文资源看,既有建于北魏时期的马蹄寺、文殊寺、金塔寺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裕固族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既有可与敦煌莫高窟相媲美的石窟壁画艺术,又有博大精深的藏传、汉传佛教等宗教文化。从自然资源看,既有雪山冰川、又有大漠戈壁;既有草原森林,又有河流瀑布;既有幽谷深涧,又有绿洲平原。马蹄寺旅游景区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省级森林公园,景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蹄寺石窟群。2003年全县共有20万人次前来观光旅游,旅游收入达到800万元。

【社会事业】

2003年底,全县有普通中学3所,在校学生1248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124人,普通小学29所,在校学生309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于1997年实现“普九”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育事业,建成了集群文、图书、文博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中心,基层有文化活动中心116个,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县共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医务人员211名,各区乡均有卫生院,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47.5%。计划生育工作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计划生育率达到99.7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先后实施了有线电视架通工程、“村村通”工程、城域网光缆改造工程,使全县广播覆盖率、有线电视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58%、51%和96%。

【人民生活】

200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14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40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102万元。1997年基本实现小康,次年被省上命名为牧区小康县。此外,还先后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国民族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双拥模范城县”、“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adsbygoogle =window.adsbygoogle ||[]).push({});

浏览 3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