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山国家森林公园圈里村

联合创作 · 2023-10-08 21:36

圈里村位于莱城东南21.5公里处,地处丘陵。西邻棋山观村,东接白冶子村,村北为双泉山,与穆家寨、高家庄、杨家楼村相邻,南为黄庄镇八大庄村。2002年全村共有205户,总人口592口人,耕地面积718亩。

据《中国村庄记事》记载,圈里村是汉代名医郑圈里的故里,郑圈里死后,家乡百姓为了纪念他,将其故里定名为圈里村。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郑姓由-大槐树村迁此,见此处四面环山,又是名医郑圈里的故里,故用圈里名村至今。

圈里村村民自明朝末年聚居此处繁衍生息,村中原有郑、吴、李、陈、吕、艾、谷、刘、宓九姓,谷姓已无。刘姓由沂源县光坡1980年迁来,宓姓由里辛镇东马泉村迁来。九姓当中以郑、吴两姓最多。村民不分宗族、贫富、多寡,世代和睦相处,耕读传世,民风淳朴。

清末民初,全县划为十区,圈里村属颜庄区所辖;1941年四区属新甫县;同年4月至9月划归新泰县;10月复归新甫县;1945年回归莱芜县,圈里村归属颜庄区管辖;1951年改称第七区;1955年称颜庄区;1958年3月撤区并乡,颜庄区划分为颜庄乡和郑王庄乡,属郑王庄乡;同年10月郑王庄乡改为郑王庄人民公社,圈里村属郑王庄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2月,颜庄人民公社和郑王庄人民公社合并为颜庄人民公社,属颜庄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4月撤社设颜庄办事处;1985年10月撤处并乡(镇),里辛乡、郑王庄乡、棋山乡合并为里辛乡,圈里村属里辛乡管辖;1995年10月撤乡建镇,属里辛镇至今。

圈里村是革命老区。早在0第一个莱芜县委成立不久,就有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此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郑云和等青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0,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旨在拓展革0据地,扩充革命武装力量,“热血男儿要保家卫国,抗日救亡,不做-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圈里村就有武工队、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主力部队转战南北.,老人、小孩常为驻村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供粮、供草,并帮助兵工厂炼铁、拉风箱、运料、砸碎铁等。更有多名青年参加了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奋勇杀敌,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圈里人揭开了生活的新篇章。1950年底,圈里村成立4个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社,共18户,实行“地四劳六”分配,社长郑玉存;1955年成立高级社,由5个自然村组成,实行“按劳分配”,社长靳化学;1979年分田到户;1982年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圈里村历来崇尚文明,注重教育。1939-1942年建立识字班,首任教师郑玉生、郑守先;1958年建立初级小学,教师由郑守先、郑云发担任;1973年村小有5个班(1-5年);1985年,圈里小学与棋山观小学进行串班,一、三、五年级在棋山观小学,二、四年级在圈里小学;1986年莱芜市实施合班并校,该小学正式并入棋山观小学,更名为棋山观联小;2002年并入杨家楼联小。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2002年,先后30余人考入大中专学生院校。

新中国建立后,卫生医疗有了较快的发展。村里培训了赤脚医生,成立了卫生室,由李明义、郑希海负责本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他们热情服务,为村民的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圈里村重视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圈里村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有雨留不住,无雨旱到骨”,生产条件很差。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这山岭薄地靠天吃饭。解放前由于无人管理,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和其他自然灾害,粮食连年歉收。解放后,圈里村积极响应政府“绿化荒山,植树造林,改变山区贫穷面貌”的号召,男女老少齐上阵,并组织了“青年植树突出队”,掀起了植树造林的新热潮。仅1964年至1966年三年时间,就在“国社合营”林场植树造林3200亩,自此“年年造林不间断,岁岁植树谱新篇”。随后,村里下决心大力发展林果业。1964年至1965年先后在天星峪林场的沟里栽栗子树2500余棵,在条子洼林场栽桃树5000余棵、花椒树12000余棵。并适时成立了护林防火小组(当时叫林业队),由支部书记任组长,林业队长任副组长负责护林任务,还制定了相应的护林公约和各种规章制度,当时山林的覆盖面积达90%上。1974年村里为了“退林还田”,将条子洼林场的桃树全部刨掉。1988年“退耕还林”又将条子洼划为苹果园。1988年将全村4000亩林场全部承包给4户农民,鼓励大搞林果植。如今已枝繁叶茂,绿树成荫。年收入栗子5000多公斤,桃25000公斤,花椒500余斤,苹果25000余公斤,山楂30000余公斤,累计收入近14万元。

圈里村长年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大加快了农村水利化进程。1964年修建了条子洼水库,1968年修了三亩地水库,1973年修建了朱林沟水库。1969年冬在村西打大口井眼,建扬水站1座,修水渠800米,1970年机井配套,由莱芜县政府赠送给一台75马力的抽水机,扩大浇地面积300余亩。1972年开始“农业学大寨”,村民开山、围堰、改河、平坟,把小地变大田,丘陵变梯田,增加耕地面积100余亩。1983年在石浪沟修建了一个大水库。当时办事处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全体村民齐上阵,奋战一冬一春,加上棋山管区14个兄弟单位无私援助,终于把水库修建起来。1989年,村里多方筹资,架设桥梁,挖涵洞,修水渠4000米,铺设溢洪道2000米,从此圈里村实行了自流灌溉。1995年,村里又投资建起了拦河截流大坝,安上电灌,铺设管道2500米,又大大增加了灌溉面积。1991年,圈里村从山上泉眼里引水。2002年投资近万元,新买电机一台,水管2000米,重新把原有的水利设置进行配套。有了水,村两委鼓励村民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经济高产林果业,2002年扩种生姜300亩、植桑养蚕200亩,增加了农民收入。

村里还借助六和集团、得利斯集团人住莱芜,肉鸡需求量大的契机,鼓励引导群众充分发挥当地饲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在场地征用、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等方面搞好服务。在村民吕之成、陈增业的带领下,全村发展养鸡户20余户,年可出栏肉鸡上万只,纯收入近50万元。养蚕大户郑春山、郑信吉,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郑茂林办起小牧场成为全乡养殖大户。

圈里村人头脑灵活,早在1985年郑希军就从事兔毛、羊绒、山楂、苹果、花椒等贩运业,在他的带领下全村从事贩运的有20多人。他们文明经商,生做得红红火火。在村民吴希文的带领下,有6人专门往莱钢运送矿泉水,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圈里能工巧匠辈出。村里有修鞋匠吴希玉,泥瓦匠郑奎林、郑端吉等,木匠吴士具以打推车、做风箱出名,铁匠郑增吉手艺精湛,石匠吴希新以打石磨远近闻名。

经济发展了,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3200元,家家户户都有存款,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饮食上农民由过去的谷物为主食,变成了以小麦为主粮。农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到2002年,全村农户基本上都住上了瓦房。村里制定了新村规划,房屋样式不断更新,标准不断提高。摩托车、手机、电话、电视机基本普及,部分农民还购置了农用汽车、三轮车和出租面包车。盛世享太平,圈里村寿星多。郑守廷之母活到99岁,李丰珍之母活到98岁,现在郑守廷90岁,80岁至89的老人9人,成为远近有名的“长寿村”。

自明末迁此,圈里村已近400年。在新世纪里,勤劳勇敢的圈里人,将同心同德,与时俱进,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圈里而努力奋斗。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圈里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

浏览 1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
评论
图片
表情
推荐
点赞
评论
收藏
分享

手机扫一扫分享

编辑 分享
举报